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信贷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4 4:22:0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程”来一步步接近长期均衡过程。

最常用的ECM模型的估计方法是Engle 和Granger两步法,其基本思想如下: 第一步是求模型的OLS估计,又称上述所介绍的协整回归,得到残差序列?t: yt?kxt??t (3)

?xt (4) ?t?yt?k??xt,这样再对上述公式转换成的方?t?1替换式子中的yt?k 第二步是用残差序列??t?1??t,利用Eviews工具估计其参数。 程?yt?????xt??? 本文主要分析合肥市数据的动态过程。通过估计得到LNGDP和LNCREDIT的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现在令误差修正项ECM,该值已经在协整回归模型中估计得到,即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通过下面的步骤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ECM模型一般可以简单写成如下形式:

t?1??t (5) ?Yt?????Xt??ecm 其中?表示差分。由于以及证明LNGDP与LNCREDIT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两市数据都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现对合肥市建立ECM模型:

Yt?0.567343?0.880226Yt?1?0.046105Xt?0.045460Xt?1??t (6)

经变换,得到下面的标准误差修正方程:

?0.046105?Xt?0.119774ecmt?1??t (7) ?Yt?0.3354605由检验结果可知,该回归模型拟合系数为0.991281,调整系数为0.988903,F值为416.8829,可见该回归的拟合性很好,表明该误差修正模型很好的反应了合肥市各个变量的关系。

3.5 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检验)

之前本文做了协整分析,但是到底是信贷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还是经济增长促进了信贷规模的扩张,还值得进一步的讨论。为了研究信贷投放是如何与生产总值发生关系的,我们利用表一的数据对贷款额和生产总值首先做了因果关系检验,以确定两者影响方向。本文利EVIEWS统计软件,采取Granger检验对数据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12

表3.6 滁州市数据因果关系检验

原假设

X不导致Y的发生 Y不导致X的发生

F值 0.08263 12.4132

概率

0.92138 0.00258

检验结果 接受原假设 拒绝原假设

表3.7 合肥市数据因果关系检验

原假设

X不导致Y的发生 Y不导致X的发生

F值 6.96224 1.14502

概率

0.01488 0.36055

检验结果 拒绝原假设 接受原假设

上表3.6显示,对于Y不引致X发生的假设,F值较大,概率较小,所以拒绝该假设,得出Y 是X的原因,即经济增长导致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相反,检验接受了相反的假设,得出X不是Y 的原因,即银行信贷规模对经济增长不起促进作用。这样,对于滁州市来说,经济增长促进了信贷额的增长。

表3.7显示,当X,即信贷额作为因变量时,F值较大,概率很小,因此拒绝原假设,即信贷额促进了GDP的增长,相反,GDP的增长并未导致信贷额的增加。

3.5 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检验,我们建立了两组较为可信的计量模型,得到了合肥市和滁州市结果对数处理的金融机构信贷额与GDP数据之间的关系式。从检验的结果可以分析出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即在较发达的地区表现为信贷规模促进经济发展,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银行信贷仍然作为经济的一个结构因素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在影响效果上,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信贷额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检验效果明显。在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增长对信贷规模的增长也起着重要作用。

之所以得到这样的实证结果,即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经济增长与信贷规模之间关系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国民经济产出低下,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相对匮乏,信贷资金下达缓慢,并且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资金,加上落后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一来,银行的信贷资金一方面难以下达,另一方面银行难以寻找合适的贷款对象,因此,信贷在这些地区,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也因为这个原因,原本可以起着

13

重要作用的信贷资金没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只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成分,随着经济飞增长而增长,出现了实证结果中经济增长促进信贷增长的情况。而在相对发达的地区,金融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的深化一方面伴随着金融机构的迅速扩张、金融服务的日益完善,另一方面,金融的发展还会吸引一批又一批金融人才汇集于此,并且,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优质企业比比皆是,企业信用程度也较高,加上该地区人力成本较高,企业多为资金密集型,这样银行的信贷发放会显著多于相对落后的地区,企业也会充分利用这些资金改善管理,提高产出,这样一来,企业的发展必然促进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的实证结果正好证实了上述的理论分析。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从实证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我国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关系,既有着正向的关系,即银行信贷促进经济增长,也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信贷额的增长,各个不同的地区这两者如何影响,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信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两者的关系更倾向于经济增长对信贷规模有着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个结论除了在实证上可以得到证明之外,在经济理论上,这也有其相应的解释: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金融机构越为充足,金融服务越为先进,在古典的经济学理论中,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对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另一位经济学家希克斯则认为金融创新的作用在工业革命中与技术进步同等重要。可见在理论上,许多经济学家都证明了金融机构提供的中介作用和各种先进的金融服务都给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4.2 政策与建议

基于本文的实证结果,不同地区在政策上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下列的政策和建议,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一,在欠发达地区,应继续促进信贷规模的增长,使之适应经济的不断增长。

14

本文针对滁州市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在欠发达地区,信贷仅仅作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因此,为了不抑制经济的发展,应该维持信贷额的稳步增长。

在理论上,欠发达地区信贷对经济的支持不足的原因再也信贷资金供应不足,没有形成一条合理的信贷-投资-产出的经济发展路线,即信贷关节脱落,导致产出的落后与不足。这在实证中的表现就是信贷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信贷规模的扩张。安徽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虽然个别市区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大部分地区都属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因此,类似滁州市情况的市区应面对信贷资金缺乏的现实,通过不断提高银行地位、增加银行信贷规模来“越过”拐点,即从经济增长促进信贷增长到信贷促进经济增长的分界点,回到信贷-投资-产出的良性循环中来。

第二,在相对发达的地区,更应该促进信贷规模的增长。本文对合肥市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信贷规模的增长对经济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稳步的扩大信贷规模,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由于随着信贷量的增长,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增大态势,因此应该大力促进信贷的增长。信贷可以来自本地区的内部投资,也可以来自外部投资,对于内部投资,地区应加强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资金向实体经济的流动,对于外部投资,地区应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或地区外的银行来本地区投资。

第三,增强信贷意识,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安徽属于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信贷意识欠缺,各地区普遍缺乏对信贷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因此要加大宣传信贷意识的力度,以信贷促进经济增长。为此,应加强金融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体系改革,以完善的金融结构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一般来说相对落后,其经济的自身条件较差,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如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而作为经济中流砥柱的第二产业发展缓慢 ,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难满足资金尤其是外部资金对投资的安全、高效的要求,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资金的流动,从而不利用经济的发展。综上可知,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地区经济形象对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但是在推动信贷增长时,要加强防范信用风险,以防止类似此次金融危机的情况出现。尤其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更应如此,原因在于:落户相对落后地区的企业一般来说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信贷资金的投入往往很难收到稳定且高额的回报,有些投资甚

15

搜索更多关于: 信贷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的文档
信贷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yuyt1efzl02ra61x73m28mwx1483k01cz7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