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论
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在名满三湘的湖南省一中就读。1912年6月间,毛泽东在学校举行的一次作文比赛中,以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的文章参赛并一举夺魁。这篇文章是这样的: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认为我说的不可信,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而善(法令如果好),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公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即使想要我们信任(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商鞅之法,良法也。(好的法令)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法律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举国疲劳,不堪言状。(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于是(在这种情势下)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儿女贫怠以绝消耗。(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即使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呜乎,吾欲无言。(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
附录:
涤庵评点:
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如报笔;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
“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精理名言,故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力能扛鼎”;“积理宏富”; 传观。
国文教员柳潜(湘阴人,前清秀才)赞誉此文\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并作了如下评语:\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点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