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走远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那位新媳妇也来了。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乡干部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那些妇女又羞又怕,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扇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青年人的脸。
(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刻画新媳妇形象,“不笑”“瞅着”两个细节,生动地刻画出新媳妇借与不借被子的内心矛盾。
B. 文中插叙“我”对家乡中秋节的回忆,以习俗、童谣和想象等方式营造了和平生活的温馨美好,小说在诗意抒情中更凸显战争的残酷。
C. 文章通过小说担架员的转述来交代通讯员为保护他人而牺牲的壮举,作者这样写有意识掩饰了战争的残酷性。
D. 小说中被子上的“白色百合花”,既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又象征着军民之间纯洁深厚的感情。
13. 文中画线的三处都写到了“撕挂下来的布片”,请分别简析其作用。 14. 试探究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仪式感”这碗新鸡汤
李少威
这两年,人们突然爱上了“仪式感”这个词。“生活要有仪式感”,吃饭,出行,购物,过生日,样样如此。
仪式本来是个重要的东西,对应着一种“认真完成了”的心理需要。
人的生活中,有一类完成本是法定的,比如婚丧嫁娶,办过手续就是确认,但人们仍会举办并不强制要求的仪式。另一类完成与法定无关,过节,过生日,莫基、开业,办个仪式都是人的自愿。无论哪一类,仪式的根本意义在于昭告,昭告于人,昭告于天。因此,仪式其实是一种连通纽带,人和自然连通,和他
人连通。
和自然的连通,是起源于无知,自然规律未被认识时,我们把自然理解为一种人格,一个神秘的主体。人有一种被统治感、被支配感,所以我们需要对那个无形的统治者表示臣服和敬畏。和人的连通,则是由生存需要决定的。从原始时代的小型共同体,到农业时代的国家,人们都必须借助合作才能生存。原始时代的合作是为了应对食物不足问题,以及共同防御外在的威胁;农业国家时代的合作则是出于建造农业公共设施的需要。
也就是说,仪式是一种为了生存、合作、被统治而设计的行为形式,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通知”。它包含两个要素,源于事情的重要性,目的是共同确认。
但现在,“仪式感”所指向的几乎是所有不重要的事情,目的也不是共同确认,而是自我确认。工业化社会生存不成问题,合作非常隐形,人也不再有被自然所统治的压力,在强大的技术条件下“通知”快捷而直接,那么在逻辑上,人们对仪式的需要将越来越少。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违背了逻辑,人们不但更加重视仪式,还把仪式降维,应用在一切平庸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其实,今天所谓“仪式感”,就是个体存在感换了一个说法。“仪式感”,事实上是反仪式的。
在个体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真实情境的接触大幅减少,如果必要,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今天几乎可以做到完全消灭所有接触。我们日常参与的社会互动的确在急剧减少,人越是趋向于独处,生活就越缺少变化,记忆就越缺乏附着之物,个体独特性就越难以体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感觉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个人存在缺少价值也缺少意义,体验不到自身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开始寻求形式的支持,把变化、价值、意义和自身的重要性,折现为形式,就像资本时代人们把人和财富的价值全部标记为货币一样。“仪式感”成为了个体存在感的面值。
人类本来没有仪式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叫礼和仪,“仪式”一词是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首先使用的。在中国,“仪式感”由谁首先使用无可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表面上由各种媒体渲染,但其流行归根到底是由商业力量推动的,商业善于把人的一切心理需要都动员到消费领域去实现。
我们可以联想起“小资情调”“诗与远方”……它们出现以后,商业就高超地把消费主义以一种“反消费主义”的外衣包裹起来,用以推动消费主义。实现这种高超嫁接的机制,是先把这些名词无限鸡汤化。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行仪式源于事情的重要性,而今天的“仪式感”指向的几乎都是不重要的事。 B. 举行仪式的目的由共同确立变为自我确立,这与社会状况的改变密切相关。 C. 人们爱上“仪式感”,表现了对个体存在价值和个体生命意义的重视和追求。 D. 今天所谓
“仪式感”实质是个体存在感,商业力量的推动是“仪式感”走向反仪式的根本原因。
16. 下列对于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将现在和过去人们对仪式C. 文章用较多笔墨分析当代人们
理解作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心理现状,是为了肯定“仪式感”在当今社会新的价值。
D. 文章最后用类比分析,指出“小资情调”“诗和远方”和“仪式感”流行原因具有相通性。 17. 如何理解标题“‘仪式感’这碗新鸡汤”的含义?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文人南迁,常州第一个文化繁荣时代开始到来。唐代杜佑在《通典》中称:
“永嘉之后,衣冠违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常州作为萧氏故里,成为南朝齐梁文化的发
源地和中心。齐梁广博的学术风气及“颇采华词以饰经说”的研究风格在常州后世的学术传统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萧氏家族的众多文人和一部泽被后世的《昭明文选》又一同构成了常州文学史第一个璀璨的高峰,奠定了常州文化中对艺术和美的重视的因子。
隋唐以来,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常州吸引了更多的文化人南迁,城市文化在吸收外来养份后迅速成长,人文日盛。唐肃宗至德年间,任常州刺史的李栖筠创办了常州历史上最早的府学,宋嘉祐六年,陈襄重建
常州州学,在此读书的学生超过一千人。据学者贾志扬统计,宋代常州籍进士共700余人,名列各地前茅,从此常州籍进士数量历代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宋代的常州虽然科举兴盛,但是如果没有杨时和苏轼,常州的文化也许会是另外一个走向,他们两个人从不同道路出发,奠定了常州学风相辅相成的两极。杨时退居常州、无锡十八年,聚徒讲学,阐述理学,成为儒学南传的枢纽人物。他创办的龟山书院不仅是未来东林书院的前身,其思想也一直延续贯穿到了东林时代。苏轼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逝于常州,常州成为东坡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据《苏轼年谱》及其他史料记载,苏轼一生出入常州多达十一次,常州人认为苏轼“出处穷达,三十年间,未尝一日忘吾州者”。苏轼和杨时的文化精神奠定了常州文化日后最重要的根基,在家家重诗书、户户重教育的基础上,使得常州的学术在日后迎来了全盛期。
明代学者唐顺之的出现标志常州学术文化走向成熟。正如美国学者艾尔曼所言,唐顺之与其同时的薛应旂,经其子唐鹤徵和薛应旂之孙薛敷教,与晚明最有影响的文人社团东林党形成学术联系,此后则又借助家族血缘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形成地方知识传统,绵延而至清代的常州学派,形成明清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的学术渊薮之一。
清代常州学者、作者、画家辈出,先后形成了多个学术流派。群星灿烂的常州文化精英以血缘、地缘、学缘为基础凝聚在一起,这种地域观念和群体意识表现在学术文化上,便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常州学派在朴学当道的时候,另辟蹊径,将经学研究与现实的政治结合,成为学术界面对社会危机的应变之学和变革之学。阳湖文派同样强调博涉多通,在创作风格上讲究气势与文采兼擅之美,不过分拘泥于文体,
的的常州:名士部落的千年文脉
叶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