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E大调夜曲》赏析
(2010-09-30 08:57:39) 转载杂谈
▼
标签:
这首脍炙人口的夜曲是肖邦在二十岁左右创作的。小夜曲,在罗马时代具有“夜神”之意。顾名思义,它一定具有充满梦幻般、优雅、抒情、忧郁、悠静等色彩。这种体裁的创始人是18世纪英国作曲家费尔德。而把这种体裁发挥至极致的,则是音乐史上伟大的波兰作曲家——“钢琴诗人”——肖邦。肖邦是一位具有梦幻感的诗人,让我们随着他的音符而充满无限遐想、希望。也许正是它的梦幻色彩,让肖邦在作曲时极少加入文学性的标题来诠释。夜曲是他创作的最富浪漫气质的体裁,一生共创作21首。正像哈聂卡所评述的那样:“肖邦是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吹进戏剧性的气息,热情,使之更加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太过于阴郁、热带性,或说带有东方的气息。” 在巴黎的普莱耶尔音乐厅,肖邦首次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这首作品。优雅的旋
律线条随着肖邦的演奏在人们心中摇荡,它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几代音乐家,征服了全世界所有热爱音乐的人。
这首乐曲由丰富的三连音半分解和弦伴奏来衬托着优美的主调旋律的织体构成,一气呵成。三部曲式,分别由三个主题并置构成。主题一:(谱例一)
主题二:(谱例二)
主题三:(谱例三)
三个主题虽然内容不同,但风格、意境却是及其相似的。肖邦打破了传统的三部性原则:主题一在中间部分出现了两次,带有一定的回旋因素。二次由华彩性变奏手法引申而成,且并置中暗含引申。乐思有张有弛,不尽相同的乐思构成了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整体。整个乐曲的性格犹如作曲家一样“温文尔雅”,明朗中又透出丝丝忧愁。丰富的和声、诗意的旋律以及离调的手法所创造的意境为听众的大脑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规
整节奏的三拍子,载着听众的心灵在水中摇曳。一些演奏者在演奏时并不严格按照此曲的三拍子进行,节奏处理的较自由。这也许也是为听众增加幻想的一种手段吧。这种Rubato的用法,肖邦解释成为“前一小节被压缩了的节奏在下了小节慢找齐,而整体的节奏速度又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每小节的时值不一定相同,相互补短,但全曲的总时值是一定不变的。时而轻弱,时而强壮。轻弱的乐思一次次由心头萌生,形成强烈的意念又一次次撞击听众的心灵。撞击后,再次的轻弱,又是无限的遐想??轻重缓急的对比让听众陶醉。平静,起伏,高潮,最后又在平静的一切中结束。
主题一部分是由二个复乐段组成的,每个乐段由四句组成。多用重属、副属和弦,色彩较丰富,低音进行多级进,更显连贯。通过分解和弦的织体,和声的色彩很清晰。分解的和弦在听觉上犹如大海宁静时泛出的一阵阵小浪潮,起伏在平静中孕育。四句体结构较规整,与中国四句体诗句“起”、“呈”、“转”、“折”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第一句“起”的奏出便奠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调。二句“呈”与一句使用了相同的“主题头”,将情感加以沿续。三句“转”属方向上六个简单的音时值较长,却似乎给人以疑问之感。四句“合”则进行了概括和肯定。接下来则是肖邦常用的发展手法“旋律加花”。运用了相同的和声,但旋律进行了变形。加入了装饰音的旋律在听觉上给人以充实之感。
第二主题则转入了第一主题的属调——即降E大调转入降B大调,并在此调上继续使用离调和弦。第一主题的乐思在这里仍旧使用,而更注重速度变化的第二主题则是第一主题的铺垫。四句体的二主题前两句平铺直述后在三、四句一系列离调的起伏以及经过和弦构成半音音级式的走句后出现最后的导音,引出第一主题。这次的第一主题与第一次出现较之,更富有装饰变化,却不因节奏音值短小而给人以苍促之感。而后又以相同的方法重复一次,这次的二主题在第二句由原来的三连音构成了四连音,显得更加迫切,急唤主题一的回应。而主题一的反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