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2011.12.31.
班级: 姓名: (书写分:3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7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9分)
归 jiù(咎 ) fān( 藩 )篱 殷红( yān ) 销声nì( 匿 )迹 .
zhě( 褶 )皱 繁yǎn( 衍 ) 两栖( qī ) 风雪载途( zài ) 脊椎( jǐ ) ...2.默写(13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6)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7)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9)阅读诗歌就是感悟诗人的私人情感。秋日里,王绩在“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
绪;梅尧臣在“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抒写山行的勃勃兴致;刘禹锡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表达豪迈乐观的情怀??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 ) (4分)
A. 曲靖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很有水平。 ....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近义词:呼之欲出、活龙活现、有血有肉 B. 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
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近义词】:费尽心机、想方设法 C. 一个民族要想腾飞、发展,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D. 绿茵场上,足球健儿精神矍铄,斗志昂扬,精湛的球技倾倒了数万球迷。 ....矍铄 shuò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 ..jué
4. 下列对有关名著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D ) (4分) ....
A.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母亲死得早,父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哥哥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
B.《骆驼祥子》中除了祥子,还写了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小马祖孙两代等。
C.《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觉得子路负米、陆绩怀橘等做法还能效仿,但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不但不明白,甚至心生反感。
D.《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有不少事情让少年鲁迅对她心生敬意:除夕教他吃福橘,讲吉利话;被长毛掳去如何勇敢杀敌;给他买来他最心爱的《山海经》。“除夕教他吃福橘”,被作者称为“元旦的古怪仪式”;“除夕教他吃福橘,讲吉利话”作者认为“都是些繁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
八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第 1 页 共 5 页
5. 大国的形象源于在世界事务中的责任感,中国政府一直以负责任的政府的形象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阅
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7分)
中国政府在海地大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抢险队,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海地灾区,立即展开救援,并立即组织了灾区急需的帐篷 、 食品和药品,抢运到灾区,为海地灾区人民送去了中国人民的一片真情。我们中国人民是懂得感恩的人民,2008年,我们遭受了“5.12”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国人民向我们伸出了援手;现在,海地人民遭受强地震,我们正是用最快速度组织救援队、最快速度赠送灾区最急需的物质这样的方式,回报着世界人民对我们抗震救灾的支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们是负责任的大国,①有处臵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更有处臵突发事件的物质储备,②国际社会对我们也作了充足肯定。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2分)。(超过一字扣1分,扣完2分为止) 中 国 政 府 为 海 地 灾 区 送 去 一 片 真 情 。 (2)在方框中填入所缺的标点。(1分) “、” (3)画线的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
①修改后的句子为 有处臵突发事件的物质储备,更有处臵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语序不当。物质—能力。 ②修改后的句子为 国际社会对我们也作了充分肯定。修饰不当。
二、阅读理解(52分)
(一)题奉晚 (周敦颐)
花 落 柴门 拾 夕 晖,昏鸦 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 樵 渔 一路归。
【译文】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扬进了门内,把夕阳的余晖挡在门外。苍茫暮色中,可以看到几只黄
昏时的乌鸦,紧挨着林子飞着。诗人吟罢诗句在栏杆外放目远望,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提鱼,一路归来.
【赏析】诗描写诗人读书吟诗后傍晚稍立门外所观之景,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但 是,不显得清冷、空寂。因为“花\在“落’’,“鸦\在“飞”,“人”在“归\,三个动词化寂为动,富有生机. 6. 这首诗中哪一句交代了诗人的立足点?(2分)
“吟余小立阑干外.” 7. 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不用“只”?(3分)
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用“点”更形象。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1-4题(2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
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八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第 2 页 共 5 页
【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
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注释】
① 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 ②设色:用颜色描绘。 ③夕舂:夕阳。 ④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 挥到极点。 ⑤受用:享受。
【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岚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8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考虑, 想到 ) ⑵盖竹柏影也:(原来 ) ..
⑶止午、未、申三时:(仅仅、只是 )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美妙 )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10.【甲】【乙】两文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11.【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分)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三)《大自然的语言》(17分) 教材2——4节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2.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改为“物候现象”好不好?为什么? (3分)
八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第 3 页 共 5 页
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它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既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3.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3分) .
物候学就是(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13字)的 科学。
14.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分别采用了 ②节举例子_和 ③节作比较_的说明方法。(2分)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3分) ②节举例子_
15. 这三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2分)
②节: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及其研究内容:由表及里;
16、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4分)
不能。A、紧扣“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句B、前两种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C、按季节顺序举例
(三)“绿色”浅层地温能(16分)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根据《百科知识》等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八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第 4 页 共 5 页
17.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3分)(每点1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①资源量丰富。 ②可就近利用,成本低。 ③清洁无污染。 ④可循环利用。 1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4分)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 C.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D.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的能量。 19.文中第④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3分)
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 20.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说说该小节中出现的大量数据有什么作用?(3分)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浅层地温能资源量丰富。 21.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材料一: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与众不同,它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了700千米长的塑料管道。这些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
材料二:12月1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指出,“中国未来20年能源领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据介绍,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1)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可以开发利用。
(2)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现状。(3)我国可以利用浅层地温能应对能源危机。
八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第 5 页 共 5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