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电子秤的硬件设计
图3-2 AT89C52最小系统的设计
AT89C51是片内有ROM/EPROM的单片机,其最小系统简单、可靠,仅由时钟电路、复位电路、电源电路构成。
1、时钟电路
AT89C51虽然有内部振荡电路,但要形成时钟,必须外部附加电路。AT89C51单片机的时钟产生方法有两种。内部时钟方式和外部时钟方式。
本设计采用最常用的内部时钟方式,即用外接晶体和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振荡晶体可在1.2MHZ到12MHZ之间选择。电容取值对振荡频率输出的稳定性、大小、振荡电路起振速度有少许影响,可在20pF到100pF之间取值。所以本设计中,振荡晶体选择12MHZ,电容选择22pF[11]。
2、复位电路
AT89C51的复位电路是由外部的复位电路来实现的。只需给复位引脚RST加上大于2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就可使其复位。复位电路通常采用上电自动复位和按键复位两种方式。本设计就是用的按键手动复位。其中电平复位是通过RST端经电阻与电源Vcc接通而实现的。
3、电源电路
AT89C51的电源脚分别为20脚Vss和40脚Vcc(图中已默认连接,未显示出来)。这两个脚分别接地和+5V直流电源,31脚EA为内外存储器的控制端,接+5V允许访问外部存储器。
3.3 放大电路
传感器检测电路的功能是把电阻应变片的电阻变化转变为电压输出,本设计中选
9
湖北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用的是CZAF-605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因为通过其得到的电压信号很小,为所以还需要放大器放大信号。考虑到干扰的作用,对传感器的信号进行了滤波处理,最终设计如图3-3。
图3-3 传感器与放大器的接口电路
INA128的2和3脚为信号输入端,4、5和7脚为电源引脚。微弱信号放大后从INA128的第6脚输出。通过调节Rg的阻值可以来改变放大倍数,使得输出电压在A/D转换的基准电压要求范围之内。
根据要求,A/D转换器的输入电压变化范围是0V~4.999V,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信号在0~10mv,G?4.999?499.9?500因此取放大器的放大倍数500。因此代入公式0.0150K?50k?G?1??100.2?。 ,Rg?Rg4993.4 模数转换器与单片机接口电路
ADC0832 为8位分辨率A/D转换芯片,其最高分辨可达256级,可以适应一般的模拟量转换要求。其内部电源输入与参考电压的复用,使得芯片的模拟电压输入在0~5V之间。芯片转换时间仅为32μS,据有双数据输出可作为数据校验,以减少数据误差,转换速度快且稳定性能强。独立的芯片使能输入,使多器件挂接和处理器控制变的更加方便。通过DI 数据输入端,可以轻易的实现通道功能的选择[21]。
正常情况下ADC0832 与单片机的接口应为4条数据线,分别是CS、CLK、DO、DI。但由于DO端与DI端在通信时并未同时有效并与单片机的接口是双向的,所以电路设计时可以将DO和DI 并联在一根数据线上使用。当ADC0832未工作时其CS输入端应为高电平,此时芯片禁用,CLK 和DO/DI 的电平可任意。当要进行A/D转换时,须先将CS使能端置于低电平并且保持低电平直到转换完全结束。此时芯片开始转换工作,同时由处理器向芯片时钟输入端CLK 输入时钟脉冲,DO/DI端则使用DI端输入通道功能选择的数据信号。在第1 个时钟脉冲的下沉之前DI端必须是高电平,表示启始信号。在第2、3个脉冲下沉之前DI端应输入2 位数据用于选择通道功能[9]。
10
3 电子秤的硬件设计
作为单通道模拟信号输入时ADC0832的输入电压是0~5V且8位分辨率时的电压精度为19.53mV。如果作为由IN+与IN-输入的输入时,可是将电压值设定在某一个较大范围之内,从而提高转换的宽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IN+与IN-的输入时,如果IN-的电压大于IN+的电压则转换后的数据结果始终为00H。ADC0832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如图3-4。
图3-4 ADC0832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图
3.5 显示电路与单片机接口电路
本设计采用的是LCD1602显示,LCD1602液晶也叫1602字符型液晶它是一种专门用来显示字母、数字、符号等的点阵型液晶模块它有若干个5×7或者5×11等点阵字符位组成,每个点阵字符位都可以显示一个字符。每位之间有一个点距的间隔每行之间也有间隔起到了字符间距和行间距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不能显示图形。1602LCD是指显示的内容为16×2,即可以显示两行,每行16个字符液晶模块(显示字符和数字)。
1602采用标准的16脚接口,其中1和2脚为电源正负极,3脚为对比度调整端,4脚RS为寄存器选择,5脚RW为读写信号线,6脚为使能端,7到14脚为8为双向数据端。15和16脚为电源背光极。
LCD1602与单片机的连接如图3-5。
图3-5 单片机与LCD1602接线图
11
湖北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3脚VEE接一个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两端接电源和地。调试欢动变阻器的值可以改变LCD的对比度。因为LCD为共阳极,所以D0到D7有加入上拉电阻。
3.6 键盘电路与单片机接口电路
矩阵式键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在键盘中按键数量较多时,为了减少I/O口的占用,通常将按键排列成矩阵形式。在矩阵式键盘中,每条水平线和垂直线在交叉处不直接连通,而是通过一个按键加以连接。这样,一个端口(如P1口)就可以构成3×4=12个按键,比之直接将端口线用于键盘多出了一倍,而且线数越多,区别越明显,比如再多加一条线就可以构成16键的键盘,而直接用端口线则只能多出一键。由此可见,在需要的键数比较多时,采用矩阵法来做键盘是合理的。
矩阵式键盘的按键识别方法 :确定矩阵式键盘上何键被按下介绍一种“行扫描法”。行扫描法 行扫描法又称为逐行(或列)扫描查询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按键识别方法,如上图所示键盘,介绍过程如下。判断键盘中有无键按下 将全部行线Y0-Y3置低电平,然后检测列线的状态。只要有一列的电平为低,则表示键盘中有键被按下,而且闭合的键位于低电平线与4根行线相交叉的3个按键之中。若所有列线均为高电平,则键盘中无键按下。 判断闭合键所在的位置 在确认有键按下后,即可进入确定具体闭合键的过程。其方法是:依次将行线置为低电平,即在置某根行线为低电平时,其它线为高电平。在确定某根行线位置为低电平后,再逐行检测各列线的电平状态。若某列为低,则该列线与置为低电平的行线交叉处的按键就是闭合的按键。
在本系统中键盘采用矩阵式键盘并采用中断工作方式。键盘为3×4键盘,包括0、1、2、3、4、5、6、7、8、9、十个数字及确认和清除键。采用中断工作方式提高了CPU的利用效率,没键按下时没有中断请求,有键按下时,向CPU提出中断请求,CPU响应后执行中断服务程序,在中断程序中才对键盘进行扫描。下图就是键盘电路与AT89S52单片机接口电路图。
图3-6 键盘电路与单片机的连接图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