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兴趣盎然的数学课堂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
是直观形象思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这样一个目标,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这一目标,“兴趣”是必备的条件。 “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中隐藏着学习的强大动力,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思考着,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上我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创编一些学生看到过的、听到过的童话故事、生活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而又极具严密逻辑性的数学世界童话化、生活化后呈现给孩子们,去迎合那一个个充满好奇的眼神,去打动那一颗颗纯真稚嫩的童心,让理性与感性能产生一次又一次激情的碰撞,从而得以产生完美的结合。人们常用“金色的童年”来形容孩提时代的天真烂漫、多姿多彩和无忧无虑,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活起来、动起来。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上若能看到一张张兴奋不已、可爱无比的笑脸和渴求的眼神,此时此刻,我真的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业是神圣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需要我去牵起他们稚嫩的小手,引领他们走进数学知识的殿堂。可是,我又该如何去牵起他们的小手,使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一路欢歌笑语,没有迷惘,无须彷徨呢?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斯宾塞经过数年研究证明,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与其在那儿苦恼如何让孩子接受陌生的数学,不如反其道而行,让数学悄悄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让数学知识融入他们百听不厌的童话里,渗进他们乐不思蜀的游戏里,潜入他们永远不会停歇的好奇心里??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用我们无限的真情与热忱,给学生创造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
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因此,北师大教材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设计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与卡通人物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那不计其数的可爱的小动物、令人垂涎欲滴的蔬菜瓜果、美不胜收的蓝天白云和绿草茵茵??在这里,小草会跳舞、小鸟会唱歌、小白兔在做游戏、小松鼠也在找你做朋友??天哪!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呀!当然,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可以调动生活中一切孩子们感兴趣的素材:公园里、操场上、超市里、课堂上、肯德基、动漫世界、游乐场、玩具等等,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当然,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充分运用这些素材,施展浑身解数,积极地为课堂服务、为教学服务,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充满欢乐、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
二、给学生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数学课堂。 童话故事是每一个孩子永远的最爱,在孩子们的眼里,那充满梦幻色彩的世界就是他
们最向往的地方。所以,作为教师,我会让他们感觉到,我跟他们是一样的,是他们最忠诚的朋友,因为,我会带着他们一起到美丽的童话世界里去。例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
9的字形,让学生背诵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形象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故事:一天,小猫和妈妈一起去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小猫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小猫跑去捉蝴蝶,追了一会儿,没有捉到,小猫又跑回来,接着钓鱼。刚坐下来,它又发现了一只蜻蜓,于是,它又去捉蜻蜓,结果蜻蜓又飞走了,小猫只好又跑回来钓鱼。这时妈妈已经钓了3条鱼,可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小猫非常伤心,妈妈告诉小猫以后做事要一心一意,不然什么事也做不好。小猫不再伤心了,又继续钓起鱼来。可是天色已晚,妈妈只好领着小猫回家了。小朋友们,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什么数表示呢?谁能算一算,小猫和妈妈一共钓到了几条鱼?老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学会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5页“5的加法”的练习时,虽然书上已经画好了手掌图,但我还是告诉孩子们说:“手掌妈妈有几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这一天哪,手掌妈妈不在家,老大(我晃了晃自己的大拇指)对几个弟弟说:弟弟们,今天妈妈不在家,哥哥出去给你们找点吃的,你们在家要乖乖做作业哦?其他几个弟弟(我又弯弯其他几根手指头)说:好的,好的,哥哥再见!请问小朋友们,手掌妈妈到底有几个孩子呢?”孩子们都举高了自己的手,争先恐后的告诉我“老师,老师,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1+4=5,4+1=5”。而在书上已经出现了情景图时,我还是会跟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看草坪上的三只小鸟玩了好久的游戏,肚子饿极了,正在找虫子吃呢!而树上的两只小鸟正悠闲的站在枝头唱着好听的歌,说着悄悄话呢!”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一起,每天都在童话故事里徜徉,听那些原本枯燥无味的“+、-、=”给我们讲故事,和那些原本一本正经的“1234?”捉迷藏。
三、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数学课堂。
“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它在本质上除了知识传递、道德培养之外,
就应该是对孩子权力的尊重。不明白这一点,任何苦心孤诣的教育都是会失败的。” 所以,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的给学生享有动手的权利、说话的权利、乃至于探索真理的权利吧。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页“10以内的加减法”时,根据教材上的情境图“老鼠背土豆”,我会尽可能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景:老鼠妈妈一开始背了10个土豆,可是装土豆的袋子下面有个洞,回家的路又很长,同学们想一想,老鼠妈妈到家时会剩下几个土豆呢?这样学生展开思维,并畅所欲言,有的说剩下9个了、有的说剩下5个了、有的还说到家时已经没了??这样一个个学生的思维成果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且还说出了自己为什么这样想的道理,同时也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并明白10-1=9 10-2=8 ??10-10=0。像这种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屡试不爽,所以,即使是在教学稍有难度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算式时,我也觉得异常的轻松。让我们相信孩子吧,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拥有和我们同样的权力,敢于动手,敢于说话,敢于思考,因为,是苍鹰,终有羽翼渐丰、振翅翱翔的一天。
四、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
我们学校使用北师大版教材,这个教材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让数学与现实世界
的生活密切联系,注重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索数学信息,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展示解决问题不同策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丰富多彩。教材中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你知道吗”等小栏目,即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在教学中我会不失时机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如复习“小数的减法”时,可让学生做“争当模范营业员”的游戏,教师一手拿着人民币,一手举着所购买的物品的价格卡,让学生算出要找回的钱,并写在练习本上,五次后评出模范营业员,这样不但促使学生进一步
巩固学到的知识,又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平时我还亲自动手做很多很多色彩艳丽的漂亮教具来吸引学生的眼球;用优美动听的嗓音去抓住孩子们的耳朵,让他们学会认真地聆听;利用一切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小活动、小竞赛来帮他们练口算、做练习,例如,学习了乘法口诀后,我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法做练习,如:画一朵五颜六色美丽的花,花蕊中写上口诀“三四十二”,花瓣上则是根据这句口诀编写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能解决的应用题,对应的图形等等,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形中达到了练习的目的,避免了死记硬背的苦恼。让他们感受到每一堂数学课都是开开心心的,每一堂数学课都充满了精彩与刺激,在无限的游戏中,尽情的玩乐,快乐的学习。
五、给学生一个热情奔放的数学课堂。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在竞赛的条件下比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热爱学习、努力学
习,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夺红旗比赛”,“开火车比赛”,“开谁算得又对又快”,“谁最细心”“看谁做得最美丽”等,形式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分小组比赛,男生与女生比赛,后进生与优生比赛等等,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热情就会更高。比如,认识了三角形后,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让他们用各种彩色纸剪出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在手工制做纸上拼出形态各异的小动物、大树、房子、机器人等等,这时教室里可热闹了,同学们高涨的热情感染了我,不由地我也参与到他们的学习活动中。不一会,一幅幅美丽生动的拼组画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即达到了学习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给学生一个充满激励的数学课堂
教学中,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信任,理解和认可,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鼓
励、肯定,这种欲望正是他们参与学习的内驱力,这时老师积极的评价表扬对调动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老师要抓住时机多表扬学生,给学生一个佩服、满意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点头,一句由衷的赞美:“你观察得真仔细”,一声真诚的劝告:“做题可要细心,不要被它糊弄哟!”一声不经意的鼓励:“你的勇敢真让老师感动”都会使学生久久不忘,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自然而然的积极投入到学习中。除了语言表扬,采用奖小红花,奖五角星,奖练习本,奖铅笔、橡皮等形式,可以极大鼓舞学生,使他们有信心,有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给学生一个充满爱的数学课堂
六七岁、七八岁的孩子,回到家里还在妈妈的怀里呢喃撒娇,可来到学校,却要端端
正正的坐在教室里,拿着原本不是很喜爱的书本,开始崭新的“旅程”。好环境使孩子性格温柔而富有同情心和灵性,坏的环境使其暴躁、易怒或沮丧、缺乏信心。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以母亲的心态、用形体语言、用儿童语言爱着、哄着、抚摸着孩子们,在课堂休息的时间里,给孩子们唱妈妈怀里的歌,讲讲睡前的小故事,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尽可能的避免训斥,拒绝责罚。用我与生俱来的母爱去包容他们的年幼无知,去安抚他们脆弱稚嫩的灵魂,只因为,“就像你不可能在一张抖动的纸张上画下什么美观的图案来一样,你也不可能在一个颤抖的心灵留下什么有用的知识。”
曾有一位教育专家说,在对所有教育培养效果的检验上,我们应该用是否愉快、兴奋
来作为标准。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我们教师切忌课堂“无味”而高压学生,应尽最大的努力激发学生多方位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且一直战斗在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也没有权力因为社会生存竞争日益增大,教学质量要求愈来愈高而剥夺和扼杀儿童快乐的天性。应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留住那一方乐土,创造一个彩色斑斓的数学课堂。让孩子们躺在那用洁白的云朵做成的摇篮里,做着彩色的梦,在湛蓝湛蓝的数学天空里,自由、快乐的徜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