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 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 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阈限低,感受性高,感觉性高。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刺激小,感受性高。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j.n.d 差别小,感受性高。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光适应:暗处到亮处,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1~2分钟,视紫红质分解; 对暗适应:亮处到暗处,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30分钟左右,视紫红质合成;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正后像: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
负后像: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视觉:适宜刺激为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器官为眼球。 锥体细胞:圆锥状,中央窝及其附近,明视觉器官,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杆状,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暗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颜色特性: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
听觉:适宜刺激为16~20000Hz的空气振动;最敏感刺激为1000~4000Hz。 听觉适应: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听觉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想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嗅觉:适宜刺激为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感受器为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味觉:适宜刺激为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感受器为味蕾。 皮肤感觉: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
平衡觉: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反映人体姿势与地心引力的关系。
运动觉:动觉,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反映身体各部分位置、运动及肌肉紧张程度。 内脏感觉:机体觉,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性质比较模糊;定位不准确;具有放射性质。 痛觉:感受器遍布全身所有组织中。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的经验: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记忆的种类:
按内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按意识: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的)。 按能否加以描述: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按信息的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加工的方式:瞬间记忆(1″内)、短时记忆(1′内)、长时记
忆(1′以上)。 记忆的过程:
识记:学习与取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保持: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再现/再认: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再认: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的过程。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首因效应——开头材料记得好;近因效应——末尾材料记得好。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思维特性:
间接性: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借助于媒介进行反应;还能对未发生的事件做出预见。 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按形态分类:
动作思维:以实际行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按思索方向:
辅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求异思维) 按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分:
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感念的外延: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内涵深,属性多,个体少,外延窄;内涵浅,外延广。 影响因素:
迁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正迁移、负迁移。 原型启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定势: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
言语: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语言: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表象的形象可以在头脑里放大、缩小、翻转的特性。表象属于记忆的范畴,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想象: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属于思维的范畴;想象来源于现实,同时又具有创造性。
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对以上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无意识:个体没有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由于感觉通道容量的限制。对刺激的无意识,无意识行为。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心理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范围7±2)。 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条件: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活动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在不同感觉道,用不同的心理操作完成)。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是有对象的,是不断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分类:从产生角度,分自然需要(生理需要/生物需要)、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从满足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分类:
生理性动机(驱力/内驱力):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
有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 无意识动机: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活动目的的动机。如:定势 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
情绪: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绪具有情景性和易变性。
情感: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是感情的内容;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情感较情绪深刻;情感具有社会意义。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情感制约情绪的表现方式。
两极性: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有不同的维度,情绪和情感在每一维度上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 变化的维度:动力性(增力or减力)、激动度(激动or平静)、强度(强or弱)、紧张度(紧张or轻松)。
基本情绪(原始情绪):人和动物共有,不学而会。每一种都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
情绪的状态:心境(微弱、持久、具弥漫性)、激情(强烈、爆发式、持续时间较短)、应激(意外事件、危险情景)。
意志:有意识、克服困难和挫折、心理过程 动机冲突:
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 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避开损失大的目标。
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
双重趋避式冲突:如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 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按结构:
一般能力(智力):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能力。 按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
液体能力(液体智力):个人的禀赋。与年龄有密切关系,20岁,顶峰;30岁以后,降低。
晶体能力(晶体智力):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一直发展,25岁以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 认知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能力:支配肢体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从事社交的能力。 按创造程度:
模仿能力:效仿他人的言谈举止,做出与之相似行为的能力。 再造能力: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创造能力: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和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 人格: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包括气质和性格) 人格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气质: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性格: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态度因素: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景个体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外显)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内隐)
研究范围:1.在个体层面(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2.在人际层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3.在群体层面(群体与个体的相互作用);4.在社会层面(以某个社会单位为参照的群体心理)。
主要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对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2.系统性原则: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反馈原则;3.伦理原则 主要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档案法。
研究成果:1.生态学效度的问题;2.把握局限性和使用范围;3.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也不夸大应用范围。
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终生社会化)。 基本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
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 社会化类型:
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2.性别社会化:性、性别、性别角色;
3.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4.政治社会化,爱国意识的发展(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 社会角色的分类:
按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按功能: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按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