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教科1102班 徐洁文 113160015 61号
内容摘要:学习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做、也愿意去做,却没有在规
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学习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拖延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根据小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主观影响因素,如人格因素、自我效能感、动机信念等,给我们一些教育教学的启示: 增强自我效能感;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正确做出目标定向;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拖延 影响因素 启示
一、学习拖延的概念
在之前的见习和实习教育工作过程中,感觉到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突出的现
象:老师平时提前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或作业,学生总要等到临近上课或收作业时才匆匆忙忙地“赶”出来;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前两三个星期老师就开始动员,但许多学生都不放在心上,而直到考试前两三天才开始复习,给人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感觉。这种现象现在在较多小学生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中被称为“学习拖延”。学习拖延是在学习过程中拖延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带来焦虑、自卑等情绪困扰的一种现象。小学生学习拖延是指小学生在一段限定时间内需要完成学习情境中的某项任务时,将任务不断推迟延后的行为。很显然,学习拖延是一种自我妨碍行为,对成就的取得与学习过程都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由于学习拖延,学生迟交作业,老师无法正常批改;由于学习拖延,考试前复习不充分不及时,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
二、学习拖延的影响因素
既然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明明知道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应该做的,并且最终也做了,但他们为什么不能按老师的要求来做,而非要推迟完成学习任务呢?这是由小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导致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由于学习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做、也愿意做,却没有在预定的时期内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学生在学习上的拖延更多的不是缺少需要而是缺少相应的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景和条件,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那么,
是哪些诱因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拖延呢?本文从分析小学生拖延行为产生的主观影响因素入手,影响小学生学习拖延行为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因素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在本文中,人格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待事物的态度方面。[1]态度决定行为,比如说,有些责任感强的小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一般是积极、尽责的,会尽自己所能来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易产生拖延行为; 有些冲动不严谨的小学生,对待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缺乏耐心,容易受到时间限制或是任务繁杂等外界因素影响而拖延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小学生的责任心、冲动、脆弱、不严谨等人格因素会因影响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
(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而做出的推测与判断。黄晗(2006)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习拖延行为越少。[2]自我效能感实质上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否成功的一种信念,它决定着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坚持以及从事活动时的态度、情绪。[3]高效能感的学生对自己往往很自信,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不会轻易退缩、放弃,而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较早完成学习任务,减少学习拖延倾向;而低效能感的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由于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具备必需的认知策略,也可能放弃努力而拖延学习任务。总的来说,高效能感的学生很少发生拖延行为,而低效能感的学生比较容易发生拖延行为。
(三)动机信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活动的内部原因,它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
某一目标。动机信念或动机理论是人们对动机产生或消失、维持或中断、强化或削弱等的认识,主要有本能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认知论和人本主义等理论。造成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动机信念。动机通常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对小学生而言,在小学生内部动机的驱使下去完成某项任务比在外部动机的压力下去执行该项任务要更容易得多,更少造成学习拖延。同时,不同的内部动机对拖延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如果个体的回避失败动机高于追求成功动机时,个体将倾向于以拖延的方式逃避可能的失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动机是影响小学生学习拖延的重要因素。
三、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由于小学生学习拖延现象普遍存在并影响学习和成绩,对学习拖延的分析,有助于人
们对学习拖延消极影响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实践有着直接的重要意义。尽管对学习拖延的分析还有待深入和广泛,但现有分析对教育教学有如下启示。
(一)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愿意参与学习活动,较多运用深层次的调节策略,学习时间持续较长,且学习成绩也更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正强化手段,多给学生中肯的建议,肯定学生的成绩(即使是很小的进步),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几次成功后,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多的信心,增强了自我效能感,也就易于减少拖延的次数或降低拖延的程度了。Ellis 和Knaus 认为拖延是在非理性的认知观念的作用下采取的非适应性的防御方式。因此Ellis 和Knaus 认为,克服拖延首先需要驳斥不正确的认知观念,通过辨别和重构消极的、无结果的和非理性的观念结构,建立理性的认知观念和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并提高其自我效能。他们所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已经成为大多数拖延团体治疗的主要手段。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在面对学习任务的时候有一种胜任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可以布置一系列学生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重点是鼓励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内拖延的情况。对学生降低拖延频率、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强化他们的此类行为,提高学生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认识,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小学生考试失败的时候,学生将考试成绩差归因于不适当的学习策略,将失败和具体的学习知识与方法进行联系,可以避免将失败和学习能力联系在一起,从而避免对整体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否定。改善学习策略可以通过自我调控培训完成,自我调控培训的目的是减少意图和行为之间的距离,主要包括刺激—控制技术和目标分级技术。[4] 另外,自我调控培训提出了时间管理技术,包括设定期限、分配时间、选择最有效率的学习场所和调控过程。为降低学生学习拖延程度,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比如,当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经常拖延时,可以采取谈心等措施让学生明白经常拖延的危害,并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防范条约。如果是因学习目标太高,或学习时间不足,教师就可采取措施降低学习目标或教学要求,或给学生增加学习时间,或减少学习活动的量。
(三)引导学生正确做出目标定向
由于回避成绩目标定向对学生的学习可能有负面影响,而趋近成绩目标定向和掌握性目标定向对学习的正面影响的可能性更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就应当引导学生做朝向趋近成绩目标定向或掌握性目标定向。[5]如果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能帮助学生对完成学习所
需付出的努力做合理的预期,或教会学生如何就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最切合自己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要成功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成功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在学业情境中,学业成就是评价学生能力和自我价值的既定指标。存在学习拖延行为
的学生认为,同样的学业成就,努力程度越低越显示出自己能力很强,而经过努力还是失败了则会被认为是无能的。[6]这样的观念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这会使得学生倾向于选取那些难度低的、容易达成的目标,并且容易出现回避行为来维持学业自尊。针对此的有效干预措施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的优秀并不是自我价值的唯一表现。同时,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能力是可塑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事件都是可以从中获益并以此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玲娟 .《小学生学习拖延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3年第6期 [2]黄晗.大学生目标取向,自我效能及价值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潇曼.《学习拖延的相关研究》.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4]庞维国.大学生学习拖延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尹国杰.《学习拖延与动机信念》.西昌学院.[A]1008-4169(2004)03-0112-04
[6]经承凤 .《学习拖延行为及教育对策》.DOI 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0.31.07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