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传播学教学大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21:39: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传播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时:45 学分:3

面向对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传播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 信息传播活动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作为探讨人类信息交流的规律、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新兴学科,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最新的需求。《传播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旨在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课程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展示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从个案分析、运用实践中使学生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为信息媒体社会中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传播活动的产生、发展,传播学的流派和理论支柱;了解有关重要的传播学理论与原理以及重要的研究方法,能把传播学中有关的理论和原理用来分析解决当前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为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大学教育首先培养的是人,是教会这些就要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这种人要具备健康的思想情感、光明的道德情怀、开阔的胸襟、热情的为人、淡化的自我、世界的眼光和团队精神。大学教育其次培养的才是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强烈的求知欲。新闻广告专业、传播学原理实践性都非常强,该课程的任何教学安排都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课程教学采用下列基本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同时开展案例教学,所谓案例,不是用书本上陈旧的案例来示范给学生,而是用最新的突发性事件做样本,让学生作为事件亲历者进行实地或摹拟操作。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1

四、考试内容与方法:

《传播学概论》的考试范围和基本内容为上面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考试方法为闭卷考试。 课堂讨论5%,考勤5%,平时作业20%,期末考试70%。

五、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介绍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具体章节如下: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 2.一般掌握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的发展。

3.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 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2. 传播与信息 3.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 传播与信息

1.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2.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1. 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2. 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3. 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发展服务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一般掌握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3.了解信息社会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初步步骤。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2.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3.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4.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 口语传播时代 2. 文字传播时代 3. 印刷传播时代

2

4. 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2.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3.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功能、分类;意义定义及其分类。

2.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符号意义的分类。 3.了解象征行为和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 符号的定义 2. 符号与象征符

3.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 什么是意义 2. 符号意义的分类 3.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 象征性的社会互动

1. 人类的象征行为 2.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3.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一般掌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3.了解相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1.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 3. 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1. 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2.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3.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社会功能。

3

2.一般掌握人内传播的过程与形式。 3.了解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人内传播

1. 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2.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3.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1. 人际传播的动机

2.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3.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教学要求]

1. 重点掌握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传播等概念;组织传播的概念及特征。 2. 一般掌握组织传播的形式和功能。 3. 了解群体传播的机制。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第二节 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第七章 大众传播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

2.一般掌握拉斯维尔、施拉姆等人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对社会信息环境、人的行为的突出影响。 3.了解大众传播诞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不同观点。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 大众传播的定义 2. 大众传播的特点 3.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 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2. 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3. 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发展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2.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4

3. 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者的概念及其特点,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我国的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方面。

2.一般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规范理论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及其背景

3.了解受众对传媒进行监督的主要手段,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2.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3.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 集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2.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3.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4.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把关人”理论及新闻媒介“把关过程”的实质。

2.一般掌握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3.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要点。 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3. 信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 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2.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3.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大众、受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的基本类型。

2.认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演化、大众社会处理的条件。理解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以及作为“市场”的受众观。正确认识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3.了解“使用与满足”的过程模式、含义、类型。

5

搜索更多关于: 传播学教学大纲  的文档
传播学教学大纲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15ms9xgrg9sc9l3qcz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