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D. 衣以文葆,匿山中 5.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B. 衣以文葆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籍吏民,封府库 九、拓展阅读 纪君祥《赵氏孤儿》 余秋雨 徐亮 多少春秋,总上心头。(纪君祥:《赵氏孤儿》) 辄慕周勃安刘之计,庶几程婴存赵之忠。 (汪藻:《宋高宗登基之表章》) 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文天祥:《无锡》)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左传》和《史记·赵世家》,元杂剧作家纪君祥将之写成杂剧《赵氏孤儿》之后风靡一时。《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忠良赵盾满门被权奸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被逼自杀,公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为报平日的知遇之恩,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却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以取信于屠岸贾。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一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杵臼收藏了孤儿。公孙杵臼与程婴之子被害,赵氏孤儿得以保全。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向他说明真相,晋悼公即位,孤儿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灭尽屠家,报仇雪恨。 该剧通过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的托孤、救孤、抚孤和复孤,既表现了屠岸贾的凶残与奸诈,又突出了程婴等的义烈与自我牺牲,构成一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壮烈悲剧。把历史上一些重大政治斗争的原因解释为“忠”与“奸”的对立,这当然是简单化的,此外强烈的家族复仇意识在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表现这种复仇意识时,作者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势力压迫的反抗。屠岸贾杀绝赵氏一门300余口,又为了斩草除根而准备杀尽晋国所有婴儿,这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自我牺牲提供了较之单纯的“忠”更具人情味的道义根据。因而,他们或杀身成仁,或忍辱负重以实现其自觉承担使命的行为,便有了人格完成的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而剧中程婴的行为,基本的出发点是报答赵朔的平日知遇之恩,这也很容易为统治者所用,以激励臣民为王朝尽忠守节。宋代一再为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修祠立庙、加封爵号,正是出于这种目的。这些特点,对后来写“忠奸斗争”的戏剧有较大的影响。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对历史材料进行了加工,做了很多改动,使得故事在结构上显得精巧紧凑。在这些改动中,至关重要的两处是把他人的婴儿变成程婴自己的儿子,另一处是让屠岸贾将赵氏孤儿纳为义子。这种改动使得剧中的3个主要人物程婴、屠岸贾、赵氏孤儿的关系之间充满了张力。在这样的情势下,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递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戏剧效果特别强烈。 《赵》剧早在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法国伏尔泰由之取材写了一部《中国孤儿》,公演之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编为《埃尔佩诺》,而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将之改编为《中国英雄》。
思考题:你认为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改动的两处是否合理?为什么?
[资料链接]
人物春秋——程婴 程婴,春秋时期晋国卿赵朔的友人;公孙杵臼,赵朔的门客。生卒年俱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时期(前599—前581年)。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赵氏家族遭难。司寇屠岸贾追究刺杀晋灵公的主谋,罪名加在赵朔之父赵盾身上,把赵氏全族诛灭。当时只有赵朔的妻子幸免于难,因为她是晋成公之姊,在宫中避祸。赵朔妻身怀六甲,如果生男,则是赵氏不灭。因此,保全和绝灭赵氏的两方,都盯住了这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 此时,公孙杵臼见到程婴,问程婴为什么没有为朋友殉难,程婴说:“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这时程婴已抱定殉难的决心,但是把保全赵氏后代放在首位。二人心意相通,遂为救援赵氏后代结成生死之交。 不久,赵朔妻产下一个男孩。屠岸贾闻风后,带人到宫中搜索。赵朔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面,又幸亏婴儿没有啼哭,才躲过了搜捕。为寻万全之策,程婴找到公孙杵臼商量办法,公孙杵臼提出一个问题,个人一死难呢,还是扶持孤儿难?程婴回答,个人一死容易,扶持孤儿难。于是,公孙杵臼说出一番计划,请程婴看在赵朔对他深情厚谊的分上,担当起扶持孤儿的艰难事业,杵臼自己则选择先去赴死。 计划已完,他俩谋取别人的婴儿,包上华贵的襁褓,带到山里,藏了起来。然后程婴出来自首,说只要给他千金他就说出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告密获准,程婴带着人去捉拿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公孙杵臼见了程婴,装得义愤填膺,大骂他是无耻小人,既不能为朋友死难,还要出卖朋友的遗孤。然后大呼:“天乎! 天乎! 赵氏孤儿何罪?”请求把他一个人杀了,让婴儿活下来。自然,公孙杵臼的要求未被答允,他和那个婴儿都被杀了。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调包计成功,人们都以为赵氏最后一脉已被斩断,那些附和屠岸贾的人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再不会有人找他们复仇。程婴背着卖友的恶名,忍辱偷生,设法把真正的赵氏孤儿带到了山里,隐姓埋名,抚养他成人。 15年以后,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景公问赵氏是否还有后人,韩厥提起程婴保护的赵氏孤儿。于是孤儿被召入宫中。孤儿此时已是少年,名叫赵武,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 赵武20岁那年,举行冠礼,标志着进入成年。程婴觉得自己已经完成夙愿,就与赵武等人告别,要实现他殉难的初衷,以及了却对公孙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他其实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苟活于世,绝没有丝毫为个人考虑的意思。赵武啼泣顿首劝阻,终不济事,程婴还是自杀了。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他们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敬。程婴忠实于友谊,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品格,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参考答案 课前学习 (一)、注音:chǔ háo qiǎng xiào kù miù bǎo bǔ jūn zhào guàn cí
(二)、通假字
⑴腰 ⑵促 ⑶娩 ⑷褓(5)现
(三)⑴遗憾⑵对待⑶哄骗⑷确实⑸离开,到(6)如果(7)你 (8只有(9)凭借(10)
坚决
课堂学习: (一)、⑴衣,名作动词,穿,这里指裹上。 ⑵活,使动用法,使……活
(3)哀,为动用法,为……悲哀
(4)服,名词作动词,穿。祠,名词作动词,祭祀 (二)、 致
(1)周纳 (2)招致(3)达到 (4)达到
(1)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 (2)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故:
(1)缘故(2)故意 (3)特意(4)所以(5)特意、故意(6)所以(7)原来的 辞
(1)辞别(2)推辞(3)推辞、拒绝(4)言语 (三)以
(1)介词,用(2)介词,用(3)介词,把(4)连词,来(5)介词,因 (6)介词,因为(7)动词,认为(8)介词,用 乃 (1)、是(2)、于是,就 (3)、于是,就 (4)、却 (5)、是(6)、在(7)、竟 (8)、竟 (四)、(1)省略句(2)主谓倒装句(3)介词结构后置句(4)省略句 (五)
1、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
2、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 3、大功臣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 4、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 课后学习 课内阅读:
1、D (A免——娩B葆——褓C知——智) 2、B(不肖:不才)
3、D(A如果,你B这件事;他C于是、就;却) 4、A(A介词结构后置句BCD皆为省略句)
5、C(A活,使动用法B衣,名词作动词D籍,名词作动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