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何为“廉政”
基于对儒家廉政涵义剖析,可见“廉政”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在本质上是一项道德修养标尺、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是一种政治行为准则。儒家所谓的“廉政”是政府官吏的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一种与贪、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它的反面是贪污腐败、贿赂聚敛,廉政同时也是儒家治国的政治思想。
二、义利之辨——儒家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腐败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利用公职谋私利,腐败是对名与利的非理性追逐,而导致人的价值观的扭曲和畸变。所以,如何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就代表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从而决定了人的廉洁或腐败,义利之辨的思辨程式和内容确定了廉政思想的维度和主要内容,所以义利之辨是儒家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程颢也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程颢《语录》十一)。义利之辨是关于如何处理道义与利益关系的思想和观点,儒家关于义利之辨的论说源远流长。
(一)承认“利”的存在,注重民利。
孔子认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这是说,要看重民的衣食等物质利益,以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获得利益。孟子认为:“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这是说,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有一定物质利益的要求,是人必然有的欲望;一般的民众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不会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即所谓:
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荀子也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因此统治者要重视民众的这些物质需求,天赋地载、尽其所有为民造福,计利而富民。
(二)重义轻利、先义后利。
孔子讲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他主张无见小利,不能因小利而坏大事,见利要首先想到义,以义的原则取利。孟子讲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在生之利与死之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可舍生取义,这足见其把死之义看得比生之利更为重要。荀子讲道:“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这里,荀子认为义与利是人所具有的,即使圣人也都有利欲,把义放在首位就能治世,而把利放在首位,就无法治理好国家;判断荣辱的标准就是看是把义放在首位,还是把利放在首位。
(三)承认义与利之间存在统一性。
程颢认为:利是人的正当要求,没有利,人就不能生存。当然,对利的追求应该顺利无害,无度的追求就会出现趋利之弊。利不能妨义,只讲仁义不讲利不行,只讲利而违背仁义更不行。程颢说:“仁义未尝不利,利不妨义”,同时他还说:“夫利和义者善也,其害义者不
6
善也”(《河南程氏遗书》)。
如何认识义与利关系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存在根据,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实践准则,义利之辨构成了儒家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廉政思想和廉政建设正是义利之辨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儒家的义利观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三、儒家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官德修养
在我国古代,君主只有通过官吏才能实现国家的统治,官吏作为君主与民众之间最重要的媒介,对于服务君主、稳定民心、发展社会具有关键作用。然而,一旦一定数量的官吏行为失范、腐败滋生,就会危害民众的利益,导致其不满甚至反抗,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解决,封建君主的统治就会随之处于危险境地。因此,自古以来,历代君主都要面对如何“治吏”这一重要问题,而“治吏”的根本和首要问题就是官吏的道德情操、修养问题。儒家廉政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构建官德修养的理论体系。
第一,官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志于道”和“据于德”。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孔子在这里提出个人修养要守道、修德并重,要立志学习遵守行为规范,尤其要注意道德情操的修养。“道”是指的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德”是人内心的情感和信念。他讲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修养的具体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礼的修养,孔子讲道:“不学礼,无以立”(《论语·述而》);
7
二是美德的修养,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是美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三是性情的修养,包括“寡欲”、“养气”、“虚心”、“心统性情”等。孟子讲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上》)、“我善养吾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
第二,官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学、思、行、恒。儒家学者认为官德的修养有四种途径,一是“学”。荀子讲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二是“思”,内省和慎独。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三是“行”,孔子讲道:“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四是“恒”,个人修身养性,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孔子有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是讲,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第三,官德修养的最终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理论上说,就是通过官德修养,实现有为与无为、理想与现实、境界与人伦、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来看,官德修养就是为了治人、治国和治天下。正如《大学》中所讲:“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总之,官德修养就是立足于政治实践,把对个人修养与境界的体认,归结于政治溯求。为官者的修养,首先就是为人的修养,通过自身的完善,实现官德修养的目标,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官德的修养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