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傅文青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5 4:11: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控制论强调的站在系统外面,观察和影响系统的设想是站不住脚的。第二控制论的合理之处是:所谓治疗或干预,不过是治疗师作为被观察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成员合作制造新信息或新游戏的,进而建构新系统的过程。在治疗的方案方面,有计划的干预越来越多地被故意不做计划的活跃交谈所代替。

(三)系统理论对家庭模式的描述

由于人类生活和体验的丰富多彩,我们几乎可以用无数种方式来描述并构成被观察者的“现实”。德国海德堡学派在研究家庭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发展出了两种描述家庭的模式:时间组织模式和家庭的关系现实模式。

1.时间组织概念对家庭的描述

贝特生( 1978 )将信息论的思想引入家庭治疗中。他关于信息的定义是:信息是一种造成差异的差异,即人只能把两信号之间的差异作为信息来感知。对于这个差异的感知取决于一个恰当的时间间隔。这一时间间隔处于最大时间间隔阈值和最小时间间隔阈值之间,也就是一种中等程度的时间间隔。只有在这种恰当的时间间隔范围内,人们才可以通过“不同时性”感知和评价一个事件。时间组织的意义并不局限在感知层面,时间还是人的经历、体验和行为的 组织者,又是他们的组织本身。对于三者的感知和评价,只有被纳入一个时间的系列,一个事件才能成为一种具有内在联系、有意义、能被理解的现象。就人和人之间构成的生命系统及其交流而言,往往是充满矛盾的。在时间的规定下,进行交流时。可以产生下列几种矛盾或化解矛盾的交流方式。

(1) 极端的异时性或非同步化时间组织:在一个系统内各种不同的交流内容或观点呈现超过最大时间间隔的差异现象,因此可以取消矛盾。该系统处于这种局面:在一段时间内只有矛盾的一个方面被评价、被体验,因为知觉的组织、叙述的组织,由于过大的时间间隔而失去了内在的联系和整合,因此矛盾被取消。例如,在这类家庭内部,完全相反的观点及不同的作用规则,由于出现在不同的时间段中,所以并不引起冲突,这种交流状态被称为系统的“不同时性分裂”现象。

躁狂 - 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就呈现这种特征。从系统内各成员的个体角度看,矛盾倾向、矛盾判断的各方面在时间上被相互分离,以至于同样可以将自己、将别人或事件体验为矛盾

消失的状态(会谈中父母和其他成员可能说“我们家有时一点争吵也没有,孩子们都很听话”),然而正是因为缺乏正常的矛盾,家庭成员反而偏离了正常的、文化所规定的情绪或行为范围。他们在数星期或数月之内完全卷入到一种生活状态,体验的要么是最好的情绪,要么是最坏的情绪,最重要的是这种情绪体验完全和周围世界上发生着的可怕的或美好的事情无关。

(2) 极端的共时性或同步化时间组织:在一个系统内未达到最小时间间隔同样可以导致矛盾被取消。即最小时间间隔未被突破,不同话语,不同事件不同评价之间的区别同样不能被感知,矛盾取消,意义也被取消。不同的观点呈现极端的共时性,家庭成员的交流看上去象是纯粹偶然的表述,相互之间毫无关系。结果导致相互“失联系”,被称作“同时性分裂”。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呈现这种特征。在家庭的交流中似乎存在一种“意义的烟雾”,各种相互无关联的表述简直无法达成交流互动的规则,也就不能在交流互动的行动和意义方面体验系统内的协调一致性。家庭内的共识破裂,无矛盾的状态表现为一种怪诞的无冲突状态。治疗师在与家庭接触中就会体验到很难与之达成共识的荒诞感觉。在精神科临床上,我们常常把这种情况描述为接触不良。

2.关系现实概念对家庭模式的描述

当我们观察一个家庭以及这个家庭的成员相互间的交流行为一段时间后,便可以发现某种反复出现的行为序列,人们借助于它来理解交流中没有被表达出来的信息。贝特生和拉兹维克称之为“多余信息”,相当于“规则”,“模式”的意思。西蒙区别了两种规则,一种是关于如何描述事件(描述性规则),另一种是关于在世界中如何行动的规则(规定规则)。有这两种规则,人们才可以描述世界观及其相应的行为。我们把这两种规则合称为“关系现实”(或现实构造、现实构想)(relation reality) 。家庭的关系现实有这样几种成分:

(1) 关于家庭成员个人认同的构想:关于在多大程度上他将自己和别人看成是自主的,看成是自己始动性的和动机中心的。或者相反,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是依附于或被束缚于别人的观点和行为方式。这些构想建立了某些个体行为的动力学。

(2)关于构造的稳定性的构想:指在一个家庭中,各种规则或模式的严密性或者松散性,可变性和不可变性。如各个家庭成员或一对夫妇共有的意识形态、规则、规矩、共有的习惯、范例(如父亲的孝敬老人、父母的美满婚姻)及其稳定性。

(3) 各个成员的行为模式可以描述为他们个人动机动力学的表现和后果。

(4) 系统内的相互作用模式。指的是家庭系统内各成员互动的特征,如父亲总是要求儿子按他的观点、愿望行事,而儿子总是感到父亲对他控制过严、权利欲太强,自己没自主权,从而对父亲发出的任何信息持对抗性回应,如母亲经常说“他们一说话就争吵”,父亲也就觉得儿子不可理喻,“儿子有病了”。但儿子觉着父亲有问题应找心理医生,其模式表现为“控制和反控制或对抗”。在这个家庭中如果母亲在价值观上倾向于父亲,但软弱而又疼爱儿子,母亲就会表现的犹豫不决,在父子俩中间成为可利用的、然而也易于被抛弃的筹码。母亲会成为一个没有自我,忙于平衡,整日愁容满面的人,有时会产生一些心身症状,如失眠,心慌等。如果母亲表现的强有力,而又疼爱儿子,母子易于结成联盟,儿子表现为依赖母亲而对抗父亲,几经冲突后父亲可能放弃对儿子的期望而转为斥责、蔑视。这种三角关系会影响夫妻之间的理解和亲密。父亲可能游离于家庭之外,忙于工作或朋友之间的交往。家庭的互动模式对于生产病人是决定性的。

因此系统理论在心理治疗上可被理解成三点核心内容: 1. 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2. 操作行为受其作用结果的反馈性调节(既治疗师的努力受家庭其他成员行为的反馈影响); 3. 造成差异的差异是信息。比如“三个女人一台戏”现象,她们交谈时演成的这台“戏”,就是她们谈论的内容和她们之间的关系互动模式。因此各个部分(三个女人)构成总体时(女人和戏)大于部分之和。意思是一个家庭在不断的交流中,除了就事论事这些能意识到的内容外,还形成了不易意识到的互动模式。个体构成人际系统靠的是人际之间反馈性的交流行为,所谓交流的“信息”就是不同的交流者之间,在言语上制造的差异。

(四)家庭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dynamic model of family)

家庭动力学是一门研究家庭内部的心理过程、行为、沟通以及家庭和外部环境间交互作用的学科。 按照系统理论观点,家庭系统的各部分以互动的方式交流,在时间的流程中,通过家庭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自己的历史故事、经验、规则、价值观、关系互动模式,在这里个体的发展和停滞、独立和依赖;家庭环境的安全和幸福,烦闷和无聊,互助合作与敌

对分离;平等民主还是相互控制,粘结成团还是四分五裂。家庭是否能完成其功能,是否能适宜的面对应急事件。观察和预测家庭的基本面貌要以下列七种维度来衡量,每个维度有两极,采用10级评分。

1. 关系现实:软——硬。即家庭中各种规则、计划、观念、模式的可变性。“软性”是指有些家庭,其成员,用来表达行为动机和愿望的观点,在交流中不大明确、坚定和可靠。“硬性”是指在这种家庭中,极其僵化的观念和模式控制了每个成员和整个家庭。本来个人或家庭在整个的生命循环中,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但在这里很少或没有任何交流或协商的余地。因此,个体很少或不可能对某个行为即体验到自主性(发展主动和对自身负责),又对家庭其他成员能表现出依附和亲近(对他来说这个自由是无法体验的,必然表现出经常性的矛盾)。

2. 时间组织:同步化——非同步化。

3. 系统逻辑:非此即彼——既 .... 又 .... 。家庭的关系现实的不同逻辑结构,形成一条谱带,一端为“非此即彼”逻辑。根据这种逻辑,家庭成员将世界上的事理描述成一对对互相排斥的矛盾,如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强就是弱等。另一端是多元的“既 ... 又 ... ”逻辑。根据这种逻辑对事理作出针锋相对的完全区别是不必要的或不可能的,任何其他可能性都是可以想象的。

4. 家庭内的个性化:缺乏——显著。即家庭成员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和别人看成是自主的,看成是自己始动性的和动机的中心。

5. 关系控制企图:关于关系现实的严密和松散;关于它可变性和不可变性如何对家庭及其别的成员赋予和剥夺某些特征。这个世界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预测和操纵的。

6. 访谈气氛:沉闷、无聊——轻躁狂、随便。

7. 疾病观念:受害者——行为者。关于病人是疾病的受害者、对此无能为力,深感疾病的严重、不可控制,经常感到有不良的预测和担忧;还是主动行为者,疾病不过是某人的一些念头、与别人梢有不同的动作行动。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傅文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1q1v1dk4v721et5igwt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