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动态性,有利于形成较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小组合作通过构建植物细胞有
丝分裂各时期的模型,然后上台展示模型并描述各时期的特点,学生动手操
作,可以更直观的观察染色体在各时期的变化,体验有丝分裂的神奇。
在模拟探究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时,我先以一条染色体的变化为例,探究各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然后让学生探究含有 2N 条染色体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各时期的染色体、DNA 的数量,并将探究的结果填写在学案中的表格里。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总结染色体、DNA 的数量变化规律,绘制有丝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的数量变化曲线。 小组探究结束后,进行典例练习。
到此本课时讲授部分全部结束,重点和难点内容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和突
破。最后进行知识网络构建。
(四)、应用学习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我设置了与细胞
周期、DNA 含量变化、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有关的五道习题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提
高的目的。
五、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教学内容十分抽象、微观,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
注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首先利用学案明确学习目标、梳理基础知识,形成
大体轮廓;通过演示动画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染色体
模型的应用又克服了多媒体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这些资源的利用,能较好地
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充分发
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
习方式的转变。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