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共聚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共聚物大分子链中单体单元的排列顺序,共聚物分为__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 2、共聚中控制聚合物平均组成的方法_____、_____。 3、竞聚率的物理意义是____,对于r1=r2=1的情况,称为__,r1=r2=0,称_____,而r1<1和r2<1时,共聚组成曲线存在恒比点,恒比点原料组成公式为__。 4、从竞聚率看,理想共聚的典型特征为_____。 5、M1-M2两单体共聚, r1=0.75,r2= 0.20。其共聚曲线与对角线的交点称为_____。若f1=0.80,随共聚进行到某一时刻,共聚物组成为F1,单体组成为f1,则f1_____f1,F1____F1(大于或小于)。 6、单体的相对活性习惯上用_____判定,自由基的相对活性习惯上用_____判定。在 Q—e值判断共聚行为时,Q代表_____,e代表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单体中,与丁二烯(e=1.05)共聚时,交替倾向最大的是( ) A.PS(e=-1.08) B.马来酸酐(e=2.25) C.醋酸乙烯(e=-0.22) D.丙烯腈(e=1.2) 2.一对单体工具和的竞聚率r1和r2的值将随( )
A. 局和时间而变化 B.局和温度而变化 C.单体配比不同而变化 D.单体的总浓度而变化 3.已知一对单体在进行共聚合反应时获得了恒比共聚物,其条件必定是( ) A、r1=1.5,r2=1.5 B、r1=0.1,r2=1.0
C、r1=0.5,r2=0.5 D、r1=1.5,r2=0.7 4.在自由基聚合中,竞聚率为( )时,可得到交替共聚物。
A
0005.下列共聚中,理想共聚是( ),理想恒比共聚是( ),交替共聚是( ) A.r1r=1 B.r1=r2=1 C.r1=r2 D.r1=r2=0
6.当r1>1 r2<1时,若提高聚合反应温度,反应将趋向于( )
A 交替共聚 B 理想共聚 C嵌段共聚 D恒比共聚 7.当两种单体的Q.e值越接近 则越( )
A. 越难共聚 B。趋于理想共聚 C.趋于交替共聚 D.趋于恒比共聚 8.两种单体的Q和e值越接近,就( )
A.难以共聚 B.倾向于交替共聚 C.倾向于理想共聚 D.倾向于嵌段共聚 9.有机玻璃板材是采用( )
A、本体聚合 B、溶液聚合 C、悬浮聚合 D、乳液聚合
三、概念题:
1、共聚物 2、自由基共聚合反应
3、竞聚率 4、理想恒比共聚 5、Q,e概念
四、论述题:
1.按照大分子链的微观结构分类,共聚物分几类?它们在结构上有何区别?各如何制备? 2.用动力学法推导共聚物组成方程所需作的假设? 3.共聚物平均组成的控制?
4.竞聚率的定义?说明其物理意义?如何根据竞聚率值判断两单体的相对活性?如何根据竞聚率值判断两单体是否为理想恒比共聚?
5.简述几种典型竞聚率数值的意义,以r1 = k11 / k12为例 r1 = 0, r1 = 1 ,r1 = ?,r1 < 1, r1 > 1,
6.在自由基共聚反应中,苯乙烯单体的相对活性远大于醋酸乙烯酯,若在醋酸乙烯酯均聚时加入少量苯乙烯将会如何?为什么?
7.如何用Q,e概念判断两种聚合物的共聚倾向? 8.Q-e概念? 五、计算题:
1.苯乙烯(M1)与丁二烯(M2)在5℃下进行自由基乳液共聚时,其r1=0.64,r2=1.38。已知苯乙烯和丁二烯的均聚链增长速率常数分别为49和251l/(mol*s)。要求
(1)计算共聚时的反应速率常
数
(2)比较两种单体和两种链自由基的反应活性的大小 (3)做出此共聚反应的F1-f1曲线
(4)要制备组成均一的共聚物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2.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浓度为7mol·dm-3 ,5-乙基-2乙烯基吡啶浓度为2mol·dm-3,竞聚率
r1=0.40 ,r2=0.6。(1)计算聚合共聚物起始物组成;(2)求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相同时两单体摩尔配比。
3、苯乙烯的浓度为6mol/L, 竞聚率r1 =0.80,异戊二烯的浓度为2mol/L,r2=1.68,求聚合共聚物的起始组成(以摩尔分数表示),并写出共聚物瞬时组成与单体组成的定量关系。
4.氯乙烯(r1=1.67)与醋酸乙烯酯(r2=0.23)共聚,希望获得初始共聚物瞬时组成和85%转化率时共聚物平均组成为5%(摩尔分数)醋酸乙烯酯,分别求两单体的初始配比。
5.苯乙烯(M1)与丁二烯(M2)在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其r1= 0.64, r2= 1.38。已知两单体的均聚链增长速率常数分别49和25.1 L/mol.s。
a) 计算共聚时的交叉增长反应速度常数; b) 比较两单体及两链自由基的反应活性的大小。
6.苯乙烯(M1)和丙烯酸甲酯(M2)在苯中共聚,已知r1=0.75,r2=0.20,[M1]=1.5mol/L, [M2]=3.0mol/L。作共聚物组成F1--f1曲线,并求起始共聚物的组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