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概况
来凤以凤凰降临栖息的美丽传说得名。南邻湘西,西接渝东,历来是鄂湘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湖北省的 “ 西大门 ” 。全县国土面积 1342.05平方公里,总人口32.37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 17 个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 61% 以上。县城翔凤镇,北至恩施 130 公里,南至张家界 190 公里,西至黔江 100 公里,均有飞机、火车和高速公路与省会城市相连。县内拥有 209 国道等 13 条出口公路,通信电子网络覆盖全县。境内武陵山绵延,酉水河纵贯,山川雄奇,沃野平旷。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山青水秀,植被极好,众多土特产品堪称物华天宝,以品质优良而闻名。 县内拥有 100 多种特色资源,盛产生姜、藤茶、杨梅、大头菜、魔芋、桐油、白术、金银花、半夏、金钱百花蛇等农特产品和道地药材。金丝桐油以 “ 全国质量第一 ” 品牌,历来是我省主要出口创汇产品; “ 凤头生姜 ” 芳香脆嫩、富硒汁浓,是独有的食药两用风味产品;富硒藤茶具有降血脂血压、润喉清咽功效,甘甜爽口,回味悠长,是国家认证的保健饮品;松花皮蛋无铅富硒、色鲜味美,深受消费者青睐;杨梅 “ 味比新疆葡萄重,色比岭南荔枝深 ” ,是难得的水果珍品;土家织锦 “ 西兰卡普 ” 工艺精巧、美不胜收;宝石花漆筷精工制作、光彩照人 ?? 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铁、铅锌矿、重晶石、方解石等 20 多种矿产资源,为发展冶金、化工、药业、建材等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 来凤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土家族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也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连续四届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享有 “ 歌舞之乡 ” 的美誉。这里巴风土韵浓郁,民情风俗纯朴,成为巴楚文化重要沉积带和土家文化重要发祥地。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佛寺摩崖石刻,距今已有 1700 多年历史,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佛教造像;被称为 “ 东方迪斯科 ” 的摆手舞,从这里走向山外,成为土家族艺术的代表;地龙灯、三棒鼓、哭嫁歌、南剧等民俗文化原汁原味,朴质清新。作为湖北省改革开放窗口,来凤致力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多年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2010 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0.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8.56 亿元,第二产业 7.83 亿元,第三产业13.79 亿元,实现财政收入 3.69 亿元。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继续坚持 “ 打特色牌、念山水经,唱民族戏 ” 的思路,吸聚内外力量,优化发展环境,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以特色农产品、道地中药材、优质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体系,培植以能源、药化、绿色食品、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集宗教、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业,通过不懈努力,建好湖北西大门,争当边区排头兵。
地理人文
来凤县地处湖北西南,东南接湖南龙山、西南邻重庆酉阳,东北与本省宣恩相交,西北与本省咸丰交界,素有“一脚踏三省(市)”和“湖北西大门”之称。来凤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享有“小南京”美誉。地跨东径109°00′ —109°27′,北纬29°06′—29°40′,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 来凤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据2000年统计,全县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52.3%,其中土家族占29.54%,其次是苗族占22.3%。土家族属本地世居民族,自称“毕兹卡”,是古代巴人后裔,有着悠久历史。土家人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民风民俗浓郁似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摆手舞在此最为流行,保留有号称“神州第一堂”的摆手堂;还有地龙灯、肉连响、哭嫁歌、打绕棺、八宝铜铃舞等,使人留连忘返。土家油茶汤是独具特色的东方茶文化,“麻辣烫”融汇川湘特色,土家风味小吃令人回味无穷。
土司制度
来凤在五代时期,属羁縻感化州,羁麻州县的土官凡得到朝廷的认可,便可世袭,自后逐步演化为土司制度。到明代,土司制度进一步发展,逐步完善,在来凤境内先后建立七土司,实行长达数百年,对土家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散毛宣抚司 为覃氏土司世居地,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翔凤镇、三胡乡、以及绿水乡的茅坝、上寨、龙咀一带,司治设在今三胡乡猴立堡(即老司城)。
大旺安抚司 为田氏土司世居地,其地域相当于现在大河镇社潭溪河以西以及老峡河以南的旧司乡一带。司治先后设在现旧司集镇和旧司黄土。
东流蛮夷长官司 其地域相当于现在原高洞乡、现旧司乡东流坝、革勒车乡的革勒、太平、文坪、鼓架以及现翔凤镇的尚家洞、马鬃岭一带地。司治设在现旧司乡东流司大岩村。 腊壁司蛮夷长官司 其地域相当于现在老峡河以北的旧司乡辖区、社潭溪河以东的大河镇辖区以及革勒车乡的高山一带。司治先后设在现旧司乡水田腊壁司村。
卯洞司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百福司镇的河东、枫洞、高洞、安抚司、观音坪、荆竹和绿水乡的五台等地,司治先后设在今百福司的天井坝、截盗河、坟山坝。
漫水司其地域相当于现在漫水乡的兴隆、鱼塘、漫水、三坝、洗车等地,司治设在今宣抚堡。 百户司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百福司的观音坪、荆竹枫洞、河东一带,司治先后设在今百福司镇的拦河和百福司。
历史沿革
来凤周为巴子国五溪地,春秋战属楚巫郡地,元三十一年(1294年)置大旺宣抚司,属四川行省,元末明初先后设散毛、大旺、东流、腊壁、卯峒、漫水、百户七土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乾隆元年(1736年)建立来凤县。
1911年九月初七日施南反正,来凤独立自治。1914年废府存县,来凤直隶于湖北省。1915年属荆南道。1926年改属施鹤道,1927年废道复隶于省。1928年属鄂西行政区。1932年改鄂西行政区为第十行政督察区。1936年第十行政督察区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仍辖原领各县。
1949年11月9日来凤解放,隶属湖北省恩施专区。1948年10月改恩施专区为恩施地区行政公署,仍辖各县。1979年12月19日,撤销来凤县制,设立来凤土家族自治县,仍隶于恩施地区。1983年12月1日,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施苗族自治州,同时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恢复来凤县建制。
禁忌
清晨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全天不挑水,初一到十五不剃头;在屋里不能戴头笠;不能扛锄头、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脚踏火坑和三脚架;在屋里不能大声喧哗怪叫;不能用手比蛇的长短;不能看蛇交;姑娘与妇女不能在堂屋门坎上坐;不能从妇女晾晒的裤子下钻过;男女同路,女人走后面;客人可以同姑娘坐一条板凳,而不能同少妇坐一条板凳;不准踩写过字的纸;不得用手指月亮;地上撒了饭不得用脚踩;不准小孩吃猪尾巴;不准男孩吃猪脚叉;过年吃鸡鸭必须在腊月二十七日杀好,叫做“杀七不杀八”;吃年饭不得用汤泡着吃。
行政区划
来凤县辖3个镇、5个乡:翔凤镇、百福司镇、大河镇、绿水乡、漫水乡、旧司乡、三胡乡、革勒车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1670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翔风镇 100649 百福司镇 29055 大河镇 46448 绿水乡 22653 漫水乡 21020 高洞乡 17400 旧司乡 30188 三胡乡 28699 革勒乡 20595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来凤县辖3个镇、5个乡。共有11个居委会、184个村委会。 翔凤镇 镇政府驻接龙桥,人口97000人,面积136.4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精神堡、育红桥、三光坪、花园堡、枫香、香花、白岩、老茶、何家坡、马鬃岭、关口、小河坪、马家园、白杨坡、大垭口、老寨坪、冯家坪、桂花树、黄茅坪、老虎
洞、中华山、望水、河坪、旗鼓寨、师立坪、竹坝、梅河、沿山坝、车大坪、檀木湾、红岩堡、青山。
百福司镇 镇政府驻百福司,人口33000人,面积185.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桂林书院、新安、捏车坪、冉家、舍米湖、合光、沙道湾、石梁子、观音坪、梅子动、拦河、廖家坝、堡七、斧头落、新才沟、岩坝子、荆竹堡、可洞、安家堡、木车坝、洞塘坝、安抚司、怯道河、高洞。
大河镇 镇政府驻大河坝,人口48000人,面积320.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9个村委会:大河坝、白水泉、黑家坝、官城、芭蕉溪、桐子园、黔江洞、大坟山、马家园、小梅庄、社潭溪、枫香坪、张家界、沙坝、杉木塘、茶园、富绕、五道水、龙潭坪、老板沟、茶园坡、两河口、张家坡、冷水溪、独石塘、楠木坪、狮子梁、杉木溪、满店、板沙、白果、落鼓塘、竹山、施南坡、拦马山、三函槽、牡丹坪、车洞湖、中坝、漫水塘。 绿水乡 乡政府驻上寨,人口21000人,面积94.6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上寨、四合、沙子田、大堰塘、拦马山、大坪、小坳、周家湾、老鹰岩、新溪沟、梅子树、香沟、贵帽山、施南坪、田家寨、康家沟、体河、老寨。
漫水乡 乡政府驻凉水井,人口21000人,面积136.8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新拱桥、兴隆、枫木、苏家坪、新拱桥、社里坝、东山坪、鱼塘、桶子、油房坳、赵家坡、枣木垭、胡家坝、龟塘。
旧司乡 乡政府驻旧司,人口45000人,面积200.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2个村委会:旧司、龙桥、新街、黄土坝、苦竹溪、螺蛳塘、团坛子、西北车、新田沟、茶园沟、板沙界、红沙田、大岩板、李家院子、大坝、小河、觅鸭溪、后坝、烂车河、三寨坪、高桥、东流坝、锁洞、腊壁司、核桃湾、马家沟、岩朝门、黑洞塘、岩蜂窝、梅子垭、四方石、柏杨坪、都司界。
三胡乡 乡政府驻胡家沟,人口27000人,面积128.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胡家沟、讨火车、猴栗堡、苗寨沟、梨园子、桥亭子、官坟、狮子桥、石桥、范家沟、安子堡、六正、金龙、三堡岭、黄柏、阳河坝。 革勒车乡 乡政府驻革勒车,人口20000人,面积116.8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革勒车、岩板、豹子沟、陈家沟、镇南、正坪、桑树坪、大地垅、三房沟、土家寨、古架山、葩坪、堰塘、天上坪、板栗坪、白果、桐麻、长太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