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检测方法(新标准)
I 型仪器的检测范围为:0.1~2.0 mg/L,主要应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等的监测。 ?? 型仪器的检测范围为:0.1~50.0 mg/L,主要应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的监测。(我们适用)
示值误差(新标准)
在检测范围内,取 20%、40%、60%、80%检测上限浓度值的四个标准溶液,每个标准溶液分别测试 6次, 6个测定值的平均值相对于真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应不大于 10.0%。 重复性
在检测范围内,取80%检测上限浓度值的标准溶液液,测试6次,所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5.0%。 零点漂移
选择与检测范围下限相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以 1小时为周期连续测试24小时,测定结果的最大变化幅度应不大于检测范围上限的 5.0%。 量程漂移
在零点漂移测试前后分别测试 80%量程液各三次,所得值应不大于5.0%。
记忆效应(新标准)
以 20%检测上限浓度值的标准溶液为低浓度,80%检测上限浓度值的标准溶液为高浓度,连续按照高→低→高顺序测试,每个溶液测试 3 次。对于Ⅰ型氨氮水质监测仪,所求值≤0.1mg/L;对于Ⅱ型氨氮水质监测仪,所求值≤2.5mg/L。 电压干扰
采用 80%检测上限浓度值的标准溶液,在供电电压分别为 220V、198V、242V 条件下分别连续测定 3 次。198V、242V 条件下测定值相对于 220V 条件下测定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应不大于 5%。
pH 干扰(仪器对加入氯离子的标准溶液进行测定,测定值与真值的示值误差)
采用 40%量程溶液,测试过程如下:pH=4 下,测试 3 次;pH=9 下,测试 3 次,所得值应不大于 10%。
标样加入试验 (将一定量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加入待测样品中,测定加入前后样品的浓度差
与实际加入)
在实际水样中加入已知浓度的氨氮标准溶液,于加入前和加入后分别测试 3 次,计算加入前后的浓度差,该浓度差与实际加入量的误差应不大10.0 %。
实际水样比对试验
在量程范围内,选择五种不同类型的实际水样,五种水样的氨氮浓度基本平均分布在量程范围内。每个水样至少测试 10 次。
对于Ⅰ型氨氮水质监测仪,当水样浓度0.10mg/L~0.80 mg/L 范围内,平均绝对误差较大值应不大于 0.08mg/L;在高浓度 0.80mg/L~2.00 mg/L 范围内,平均绝对误差较大值应不大于 10.0%。
对于??型氨氮水质监测仪,当水样浓度0.1~50.0mg/L范围内,平均绝对误差较大值不大于 10.0 %;在高浓度0.1~300.0mg/L 范围内,平均绝对误差较大值应不大于 10.0%。
最小维护周期(新标准)
在整个仪器检测周期中,任何两次对仪器的人工维护(包括倾倒废液、添加试剂、更换量程及其他维修维护)间隔为维护周期。维护间隔应不小于 168h。
数据有效率(新标准)
在整个仪器检测周期中,以 1h 为运行周期连续运行仪器测试待测液,显示实际有效值数目相对于检测周期内应得到的有效值数目的百分比≥90.0%。
一致性(新标准)
三套氨氮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在验证过程中所获数据的一致性应不大于10.0%。
环境温度干扰
采用 80%检测上限浓度值的标准溶液,按照 20℃→5℃→20℃→40℃→20℃顺序,在每 个温度环境稳定后连续测试3次,测定值相对于三个 20℃条件下测定值的平均值的最大相 对误差应不大于 10%。
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的性能指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