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中心项目管理 3.5.3 可维护性 本节指定若干需求,以确保软件是可维护的。重点描述系统的安装、日常管理、备份、错误处理等方面。 3.5.4 可移植性 本节列出确保用户程序和用户界面的兼容方面的需求(如果有的话),以及为把被开发软件从一种运行环境移植到另一个运行环境的需求等。 3.6 其它需求 由于软件的类型、用户的特点等,某些特殊的需求在下列各节描述。 3.6.1 数据库 说明作为产品一部分被开发的数据库的需求。例如:使用的频率、访问的能力、数据元素、记录和文件的关系、数据保留需求等。 3.6.2 操作 说明用户要求的常规和特殊的操作,例如:用户初始的操作,数据处理支持的功能,后援和恢复操作等。 3.6.3 故障处理 列出可能发生的软件和硬件故障,并指出这些故障对各项性能指标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故障处理的要求。 3.6.4 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 应该明确地列出那些虽然不属于当前系统开发范畴,但是据分析将来很可能会提出来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设计过程中对系统将来可能的扩充和修改做准备,以便一旦需要时能比较容易地进行这种扩充和修改。 4 数据需求 4.1 数据描述 数据分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两类。静态数据指在运行过程中一般不改变的数据。动态数据则指运行中要输入、输出的数据,以及在运行过程中要改变的数据。 a) 静态数据 列出因控制和引用而使用的静态数据元素; b) 动态输入数据 列出动态输入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操作和特殊操作中要输入的数据元第 9 页 共 11 页 信息管理中心项目管理 素; c) 动态输出数据 列出动态输出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运行中和特殊情况下输出的数据元素; d) 内部生成数据 列出对用户软件之内部生成的数据元素; e) 说明对数据元素的约束 列出由于需要进一步扩充或使用而对数据元素提出的约束。例如:最大容量,文件和记录的最大个数等。必须着重描述在设计、实现和运行中被确定是临界点的那些约束。 4.2 数据采集 4.2.1 要求与范围 本节说明数据由委托单位还是由承办单位采集,以及说明被采集数据的有关特性,它们包括: a) 输入单位 说明输入数据通过什么组织机构输入; b) 输入介质和设备 列出用于把数据输入系统内部的介质和设备; c) 输出介质和设备 列出用于接受输出数据的介质和设备; d) 数据范围 列出数据的有效范围; e) 量纲 给出数字型数据的试题单位、增量、零点的定标。对于非数字型数据,要列出每一种合法值的关系; f) 转换因子 对于必须经过模拟转换或数字转换处理的测试量,要给出转换因子。 g) 更新和处理的频度 给出预定的输入数据的更新频率和处理频率。 4.2.2 处理 对数据采集的处理规程制订专门的规定,包括符合实际情况的详细格式、预计的数据通讯介质等。 4.3 数据词典 本节对“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出现的全部数据元素进行说明。包括它们的来源、名称、类型等。以表格形式说明,包括编码、名称、对应的实体名称、约束等。 5 系统逻辑模型 综合业务需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数据要求的结果,用图和主要的处理算法描述业务模型和系统的逻辑模型。 业务模型采用业务流程图描述; 第 10 页 共 11 页 信息管理中心项目管理 系统模型采用数据流图描述,并需要对其中主要的算法说明。 6 支持信息 支持信息有目次、附录和索引,它们使需求规格说明书更易于使用。 6.1 目次和索引 目次和索引是“需求规格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按照易使用的原则编写。 6.2 附录 附录是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可选组成部分,可根据需要编制。附录可以包括: a) 输入、输出的格式实例,或用户调查结论; b) 对有助于阅读需求规格说明书的支持信息和背景材料; c) 对产品所解决问题的描述; d) 用户或委托单位的历史、背景、发展和操作特点; e) 按进度进行编排的交叉引用表。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产品需求; f) 用于编码和介质的专用装配命令,以满足保密、输出、初始或其它需求。 当需求规格说明书有附录时,必须明确指明附录是否为需要考虑的部分。 第 11 页 共 11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