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盐到哪里去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 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 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4.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 一起学习。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以此要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动手实验操作——总结”此过程,不仅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在此活动中尝试了当科学家的成功与喜悦,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
课件ppt
小组准备: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 玻璃棒、水、。
课时安排:
1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这只烧杯里装的是水,这个小纸包里装的是家里炒菜用的盐,老师用药匙把盐放进水里,用玻璃棒搅拌,你们猜,盐会怎么样?(指名回答)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粒这样化在水里呢?你们想研究吗?(生回答)师: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这节课我们学习18课——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探究“混合”
鼓励大胆猜想,做好小组记录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泡末。(出示课件图片)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先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学情预设:白糖会化在水里!盐也会化在水里!沙子不会化!沙子还会使水浑了!铁粉不会化!泡末也不会化,还会浮在水面上!放糖的水会变甜!放盐的水会变咸!)(出示课件)
(1)实验验证猜想,培养探究能力。
你们已经把猜想记录下来了,但是大家知道猜想不是事实,不一定正确。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说该怎么办?(做实验)
师: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我不告诉你们,你们自己看书67页中间这幅图,谁能说说图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分工的? (指名回答)
师:对!在小组学习中,大家必须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学生读图中右下角的提示)
师:谁能解释一下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下面大家就参照图中小朋友的做法及提示自己动手做实验吧!请注意:搅拌时玻璃棒不要与烧杯壁碰得乱响。(幻灯片出示图片5实验器材和实验要求图片6)
(2)学生做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出示图片7—12页出现的现象)
加入水中的物体 预计的现象 实际的现象 水的变化 沙 不溶化沉在水底 没有化在水里 铁粉
沉入水底使水变浑
沉入水底使水变浑
2
不溶化沉在水底 没有化在水里
食盐 锯末 白糖
融化看不见了 化在水里 融化
浮在水面上
不溶化沉在水底 没有化在水里 融化看不见了
化在水里
融化
(3)小组汇报实验所见,依据标准分类。
师:请各实验小组的组长汇报你组在实验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学生汇报) 师:你组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又是怎样分类的呢?请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并将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结果记录下来。(幻灯片出示)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盐、白糖
标准1 融化了消失了
标准2 沉入水底漂浮在水里 铁粉、沙子、锯末 (4)水到渠成,理解“溶解”内涵。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类,我们知道了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会化在水里还能看见,而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就会化在水里看不见。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糖粒和盐粒到哪里去了?(指名说说)从而引出“溶解”的概念,后请学生齐读此概念。
(5)学以致用,转化技能。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呢?
出示图片,请学生回答,并且归类。出示日常生活中溶解的现象的图片
2.探究“分离”
(1)引入:这些不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你们有什么方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学生交流)
(2)你们设计的方法真多,想不想动手试试呢!好,让我们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方法动手试试吧!(出示实验用的仪器18—19页)
(3)学生实验,教师巡堂。(幻灯片播放20—26页) (4)汇报实验结果。
(5)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或白糖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课后查找资料设计分离方案。 (6)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确定溶解于水的物质怎样分离的方法。 (7)学生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实验。 (8)汇报观察结果。
(9)讨论:夏天人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一些白色的东西?
3
(10)教师小结:像上面实验中的物体(如沙、锯末、铁粉、盐等)那样,与水混合后又能从水中分离出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种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3.汽水。
(1)师:气体能否像食盐那样溶解在水中,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2)师:打开汽水瓶盖,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3)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在水中,并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5)教师讲解汽水的生产过程。 (6)学生描述汽水的生产过程。 三、结论总结
看来今天同学们的收获也不少了,大家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科学实验,认识“溶解”的含义。
四、课堂练习 我会选
1.下列物体可以溶解在水中的是( ) A铁粉 B沙子 C食盐 D油
2.下列变化中,( )是可逆的变化。
A沙子与水混合 B盐溶解在水中 C小树长高 D纸燃烧 3.( )能把不溶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 。 A过滤 B沉淀 C结晶 我会填
1.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 )( )的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2.像沙、锯末面粉那样与水混合后又能从水中( )出来,恢复到( )的样子,这种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我会判断
1.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而且还能溶解液体和气体。( ) 2.不溶与水的物体会沉于水底。( ) 3.水能溶解到海棉当中。( )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