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市场利率高于票面利率时,溢价发行 B、市场利率低于票面利率时,折价发行 C、市场利率高于票面利率时,折价发行 D、市场利率低于票面利率时,溢价发行 35、公债的认购主体一般包括( ABD ) A、居民 B、企业 C、中央银行 D、商业银行
36、要使预算制度有效控制公共支出,必须有下列配套制度( ABCD ) A、公共经费审计系统 B、政府采购系统 C、信息管理系统 D、效益考核系统 37、预算赤字的弥补方式包括(ABCD ) A、动用预算盈余 B、向银行透支 C、发行公债 D、变卖外汇黄金 38、公共收入通常包括( ACD ) A、税收收入 B、销售收入
C、规费和使用费收入 D、国内外捐赠收入 39、公债期限的确定,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 BCD ) A、发行价格的高低 B、政府用款需要
C、对未来市场利率的预计 D、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 40、公债利率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以下因素( ABC ) A、市场利率 B、社会资金充裕程度 C、政府信用 D、发行方式
41、寻租-设租关系与一般商品交易关系的不同之处有( ABCD ) A、交易领域不同:前者存在于政治领域,后者存在于经济市场。 B、交易方式不同:前者是隐蔽的幕后交易,后者是公开的竞价交易。 C、交易性质不用:前者是非法的交易,后者是合法的交易。
D、交易后果不同:前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后者能增进社会福利。 42、有关寻租-设租的正确判断有( ABC ) A、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越大,寻租的可能性就越大 B、寻租-设租关系通常是幕后的交易 C、非政府官员也可以设租 D、寻租活动也是一种竞争活动
43、政府实行规制的理由包括( BCD ) A、部门利益 B、自然垄断 C、信息不对称 D、公共资源稀缺 44、公共定价水平的确定有三种依据( ACD ) A、边际成本定价 B、分批定价 C、平均成本定价 D、利润最大化定价 45、寻租与寻利的明显区别是( ABC )
A、寻利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经济租,寻租通过政府干预获得垄断地位 B利于社会,寻租有利于自己有害于社会 C、寻利具有正外部性,寻租具有负外部性 D、寻利追求经济效益,寻租追求社会地位
、寻利有利于自己也有三、判断题
1、负外部性的存在会使企业的产量不足。(×)
2、如果存在正外部性,说明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
3、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可以采用减少收入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4、政府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要做到平均化。(×) 5、边际成本递增必将导致垄断。(√)
6、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在技术上很难把“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外。(×) 7、公共产品只能由公共部门直接生产和提供。(×)
8、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实质上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 9、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供给仍然会产生低效率。(√)
10、公共产品可以是最终消费品,也可以具有中间投入品的性质。(√) 11、混合产品既不能完全由私人部门供给,也不能完全由公共部门供给。(√) 12、使用费是强制的,税收是自愿缴纳的。(×)
13、社会公众在私人产品面前不一定真实地显示偏好。(×)
14、公共选择是指政治市场上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15、增加税收、削减支出,表明政府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 16、税收中性原则是针对征税所引起的超额负担提出来的。(√) 17、就税收制度而言,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流转税制。(×) 18、征税对象决定着征税的范围,因而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19、如果实行累进税制度,富人可能比穷人倾向于更高的公共支出水平。(√) 20、转移支出对于收入分配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21、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与个人,所以又称负税人。(√) 22、无论从公共支出需要还是宏观经济稳定看,税收总是越富弹性越好。(×)
23、卷烟厂通过提高卷烟的出厂价格把税负转移给卷烟商,卷烟商又把税负转移给消费者,这是税收负担的后转过程。(×)
24、课税物品的需求弹性与前转程度呈反方向变动,供给弹性与后转程度呈反方向变动。(√) 25、从理论上说,税基具有流动性的税种应归中央政府。(×) 26、决定国债利率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27、政府预算由政府编制草案,经过议会审查批准后实施,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做法。(×) 28、政府主动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同时也会出现预算赤字,反之亦然。可见,预算赤字或盈余是预算人为变化的结果。(×)
29、在联邦制国家,国债只是联邦政府发行的公债。(√) 30、若预期市场利率会下降,政府通常愿意发行短期债券。(√)
31、公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公债发行收入与当年公共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32、政府偿债能力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用于偿付公债本息的财力。(√) 33、为避免通货膨胀,各国一般禁止中央银行直接认购政府发行的公债。(√) 34、无论在什么样政治制度的国家,国债就是中央政府公债。(×) 35、可转让公债的利息所得可以免缴税收。(√)
36、财政补贴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一种支出方式。(×)
37、以边际成本为基础的定价使社会福利最大,但会使企业亏损。(√) 38、寻租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竞争活动。(×)
39、设租总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因此,政府行为必然导致寻租活动的产生。(×)
40、规范公共部门的职能范围,削弱政府官员的公共权力,是防止设租活动产生的根本途径。(√)
四、案例分析题
1、“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这是湖南省嘉禾县政府在该县珠泉商贸城拆迁过程中打出的横幅标语。嘉禾县为了启动占地189亩的珠泉商贸城项目,强行实施涉及7000多人的浩大拆迁工程。在拆迁过程中,嘉禾县下文要求机关干部和教师停职专做拆迁户亲属的思想工作,凡完不成任务者将被免职或被外调至偏远山区。
(1)嘉禾县政府能不能实行这种权力?( A ) A、不能 B、能
C、无可无不可 D、视情况而定
(2)嘉禾县政府的这种做法是否有理论依据?( C ) A、有:公共决策是一种公共产品 B、有:政府有权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无任何理论依据
D、无任何理论依据,但合情合理
(3)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A ) A、说明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受到制度的约束 B、政府弥补了市场缺陷 C、私人不愿充分提供公共产品 D、政府这样可实现宏观调控
(4)嘉禾县政府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D ) A、公共部门都应各司其职,不能逾越职权范围 B、公共决策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偏好才有效率 C、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违背民众的意愿 D、以上三点都对
(5)嘉禾县政府的做法给公众什么影响?( D ) A、公共决策必须符合国家的偏好才有效率
B、机关干部和教师有自己的分工,这样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违背政府意愿 D、以上三点都对
2、2004年10月,按照我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要求,湖北省某市某镇进行全镇经济普查,66岁的农民杨振龙当上了某村的普查员,他第一次上报的该村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是63万多元,全镇初步汇总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是8000多万元,与前几年上报的“约10亿元”差别太大。镇领导认为“经济普查数要考虑去年年报数和今年目标数”,要求普查员们重新填表,并将“约10亿元”的数字分解到20多个村,还明确要求:如果落实不到人,就虚拟到人。老杨领到的任务是“6820万元”,是实际数字的107倍。于是他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编姓名编项目,伪造了25份普查表报出了7000余万元的荒唐数字。通过这样明目张胆的造假,该镇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总额达10.09亿元。 (1)该镇政府有没有这种权力改数字?( A ) A、当然无权这么做
B、有:政府有权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有:政府有权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从大局着眼 D、无任何理论依据,但合情合理
(2)该镇政府的这种做法是否有历史原因?( C ) A、有历史原因,前任领导能这么做我当然能 B、无历史原因,但前任领导一直这么做,照样不会错
C、有历史原因,前任领导已经使虚假数字累积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D、以上三点都对
(3)该镇政府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C ) A、前任领导能这么做现任领导为了“政绩”必须接着做假 B、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受到法律法规及各种制度的约束 C、不监督公共部门的活动不能使其很好地履行其职责 D、以上三点都对
(4)该镇政府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B ) A、公共决策是一种公共产品
B、“数字出官”的政绩观与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格格不入 C、该镇政府的做法没正确使用经济普查的方法 D、没有真正履行政府的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5)如何根本解决类似某镇政府的数字造假问题?( C ) A、重新评价现任领导的政绩 B、给现任领导一个改正机会
C、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合理的政府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D、让领导学习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真正了解统计数字内涵
3、某省某旗县纪委、组织部、政法委、人劳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对限期未还清、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首批40名公职人员实行“三停五不”处理,即停职、停薪、停岗和不提拔、不调动、不评先、不加薪、不晋级,直至还清贷款本息为止。该省纪委某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是维护金融秩序、加速信用建设的重要举措。
(1)该旗县党委和政府有没有权力这么做?( C ) A、有:政府有权从大局着眼维护金融秩序 B、有:政府有权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当然无权这么做
D、无任何理论依据,但合情合理
(2)该旗县党委和政府这种做法有没有错误?若有,错在哪里?( A )
A、有错误,错在动用如此大的公共权力去帮信用社讨债,不仅涉嫌浪费公共资源,而且与依法行政精神不合拍
B、有错误,错在动用公共权力去帮信用社讨债时,不注意程序 C、有错误,错在讨债时对公职人员实行“三停五不”太粗暴 D、有错误,错在实行“三停五不”与建设和谐社会不合拍 (3)该旗县党委和政府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B ) A、公共部门的活动与建设和谐社会要合拍
B、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时,公共部门不能滥用权力
C、政府讨债没逾越正常的政策范围,但应注意方式方法 D、政府讨债是在履行其维持经济秩序的职责
(4)该旗县党委和政府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D ) A、公共决策是一种公共产品,必须符合公众的利益才有合法性 B、动用如此大的公共权力帮信用社讨债与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格格不入 C、社旗县这种做法违背依法行政精神,反映了我国公共部门的权力滥用 D、以上三点都对
(5)如何解决类似河南省某旗县党委和政府的问题?( C ) A、虽然欠款人员并未违反“公务员条例”的停职法规,也应“三停五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