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在简约中走向深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9 22:53: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在简约中走向深刻

——小学数学本色课堂的理性回归

作者:蒋自军;转载:林宣龙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当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观照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本偏高,主要表现为:情境创设案例不当,浪费感情;教具、学具准备豪化,浪费财力;媒体运用过于精美,浪费精力;学习方式选择有名无实,浪费时间。我们反思,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简练教学语言、简明教学目标、简化教学过程、简朴教学手段、简缩课堂活动、简洁教学评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度和深度,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充盈浓浓的数学味,在简约中走向深刻?

【关键词】简约 深刻 本色课堂

“大道至简”。所谓“简约”,《辞源》上的解释就是“简易”“简单”。但我们这里的简约并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相反,它寓丰富于简单之中,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韵味,在简约的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也是一种超越。数学课堂教学的简约化,是指对课堂教学的语言锤炼、目标定位、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课堂评价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审美化、艺术化、高效化。

一、惜语如金,简练教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用来认识和处理量化模式问题的特殊语言。严谨和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可谓数学的本色体现。数学教学语言传载的信息内容是数学思想,这无形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准确规范,简洁明确。湖南师大石欧教授精辟指出:“语言之外无教学”。简练之美是语言艺术的一个高峰.不同领域的交际语言都有简练的要求,但是教学语言的简练具有特殊的意义、特殊的要求、特殊的魅力。

有些数学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随意性很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复习一道判断四个角是不是直角的题,教师出示的题目是“判断出直角”,这话很不规范、很不准确 。应该说,“判断下面每个角,哪个是直角?”

有的教师话比较多,语言不够精炼。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 这节课中,问完好以后,她说:“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大家看一下,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还有校长,希望同学们就象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害怕,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好不好?”有些教师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语言比较精炼,没有多余的话。教师问完好以后,接着说:“先拿三根小棒,围一个图形,谁愿意到前面来做?”直入课题,简单明确。

又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在分完1个苹果准备分第二盒苹果时,教者提问:“为了分得公平,她也会怎么分呢?”一个“也”字,暗示了“平均分”“平均分成4份”

1

“一只小猴1份”等不变思路。在大家初步形成一致意见后,老师的总结提示语是:“看来不管盒子里有多少个苹果,猴妈妈都会怎样?”在猜想和合理的推演中,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做了有效的孕伏和铺垫。

在数学课堂教学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要惜语如金,反复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练就纯净、精当、明快的教学语言,从而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把学生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

二、一点突破,简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有人说好的数学课堂就像演绎一首优美的歌,要唱响主旋律;犹如开掘一弯清清的泉,要奔向主渠道。其意一方面表达了对数学课堂的诗意追求,另一方面也暗含了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整体的、结构的、层递的、流动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细想起来,我们每堂数学课的知识教学任务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或者说是比较单一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拎清“主线”。所谓“主线”,也就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重点内容和主干脉络,三角形面积计算学习时的“转化”思路、旋转和平移的“运动特征”等均属于此,它是课堂教学的“魂”,是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根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数学课堂教学要走向简约,有一条清晰的“线路”是前提和保证。目标明确,“主线”明了,安排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考虑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时就有了根本出发点和终极指向,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容易清晰起来;“主线”扣紧了,起转承接、轻重缓急就能落在实处,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

新课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纬度提出了课堂教学目标,但这个三维的目标是渐进的,综合的,每一天,每一堂课抓住主线,突破一点,落实到位,当时光逝去,在如潺潺流水一样轻快流淌的每一堂课的积淀中,我们追求的整体目标就会悄然实现。

三、精致选材,简化教学过程

数学的特点是严谨,而小学数学则除了严谨之外,更应是简明的数学,课堂中的每个步骤应是简洁的,实用的,具有激发性的,“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更深刻的简约,在简明中蕴藏丰富的底蕴与内涵,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很多数学课堂教学的散乱、繁杂,主要原因是对教学素材的取用显得不够经济和精炼,没有精致选材,简化教学过程。华应龙老师一把剪刀一张纸条出神入化教学“莫比乌斯带”,

2

一题三变深入浅出演绎“孙子定理”,黄爱华老师以“俄罗斯方块”、“平移接力”两个游戏就串起“平移”教学,在名师们的课堂上,课堂教学的素材用量(或者说是“题量”)较少。但是,他们凭借对较少素材的灵活变化和高效使用,创造出了生动、精彩、充满张力和活力的课堂。

当然,能在课堂上演绎精彩的素材,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强劲的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进行精心的预设,对课堂教学一个环节的处理,一个情境的设计,也许要想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下心,潜心钻研,潜下去,潜下去,“十年磨一剑”,即使生成了素材的雏形,也要像修改文章一样,反复推敲,仔细精磨。

但这样慎重的、细致的、投入的思考是值得的。事实表明,课堂教学中精选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不仅可以去除臃肿,走向凝炼,去除繁琐,走向精干,还出更多的时间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而且相同的情境(题境、语境)既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又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凸显研究主题,包含其中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更是教学艺术。这,应该成为简约化数学课堂的成功实施的有效策略。

四、返朴归真,简朴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教师想让学生计算几道进位加法题,多媒体动态呈现出一副迷宫内写着算式的画面,然后问:“你能计算这些题吗?”没几个学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那迷宫吸引住了,根本没看到那几道算式。有些媒体运用过于豪华,浪费精力。例如有的教师为了上好《分数的初步认识》,用了真苹果、真蛋糕,既浪费财力还分散了学生注意力。还有的公开课上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也是为吸引听课教师),本来用小黑板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用课件;本来用powerpoint课件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非要花很大精力甚至不惜熬夜制作精美的多媒体动画,似乎这样才放心。殊不知,学生注意力是集中了,但却把“课件”当作“电影”看了,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

新课程倡导教育现代化,首先倡导的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而不是用媒体技术现代化来彰显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手段选择上我们应该返朴归真,从“简朴有效”的原则出发,恰当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用。

我曾听过一节“分数应用题”复习课,课开始,教师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分数应用题”这5个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今天复习的内容,已写的这5个字只占这支粉笔能写字数的1/40,这枝粉笔能写多少个字?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短暂思考纷纷举手说:可以用5÷1/40求出这支粉笔能写200个字。教师接着说:那么余下的粉笔还能写多少个字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吗?“能!”学生很快列出200-200×1)/40和200×(1-1/40)两种算式。教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又拿起另外一支粉笔并把它折断,拿着其中的一

3

段说:这段占全长的2/5,另外一段能写180个字,你们有办法求出它共能写多少个字吗??

教学手段有传统和现代之分,而教学手段的使用却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其实,在教学原则中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用传统的教具像挂图、模型、黑板、卡片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课件,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像以上案例中教师基本上以一块黑板、两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为主展开教学,却把学生引进充满奇趣的数学世界,以致于课后还回味良久、良久。用简朴、常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出有“数学味”的课,那是教师“化腐朽为神奇”专业水平的体现,

五、削枝强干,简缩课堂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很多老师却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老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

一位教师在教学笔二年级《时、分的认识》时,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猜谜语。(录音播放了4个有关时间和钟表的谜语,虽然学生经过思考最终都猜出来了,但是花五分钟时间用不同的谜面打同样的谜底,显得重复。)(2)认识钟面,观察小组内自带的各式钟表。(学生拿出各式各样的钟表,有像小猫、小狗、小熊的,有的一按按钮就发出鸡叫、狗叫的,还有的放在桌上就不停地摇动和点头的,学生看到这么多奇异的钟表非常兴奋。)(3)巩固钟面知识,让学生画钟面。(由于学生刚才的兴奋点都集中在钟面外型和功能上,再加上学生徒手画圆的技能较弱,展示学生画的钟面时竟没有一个是基本准确的,甚至还有很多学生画的是小猫、小狗。)(4)认识1分,通过静坐、测脉搏、数数、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同时开始活动,结果数数组有的数得很快有的数得很慢互相干扰,测脉搏组好多学生找不到脉跳处以至汇报时闹了很多笑话,跳绳组的两个代表跳到半分钟时就满头大汗直喘气实在跳不动了,在这么热闹的活动中,静坐组还能静坐吗?)??(9)排序——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选择了8个同学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排序并说一说这个时间该干什么,这个活动花费了将近十分钟,但活动的目标与本堂课有多大关联呢?)??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有必要将教学活动设计得如此复杂多样吗?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将纷繁杂乱,数学本真的理性、冷静、善思也将失去生长的土壤。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应当简化而厚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该削枝强干,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足文章,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语)。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活动的材料,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表示出1/4,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表示出4个苹果的1/4,从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明明是“1”个,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呢?在

4

搜索更多关于: 在简约中走向深刻 的文档
在简约中走向深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386x0ep0y1wxgu8jpu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