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落实练8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资源开发
一、易混易错排查(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分析所有区域我们都要按照固定的模式,分别对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逐一分析。( × )
2.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上游如果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下游地区荒漠化。( √ )
3.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类型。 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 √ )
4.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针叶林。( × ) 5.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有红树林分布的沿海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 ( × )
6.树叶上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尘土,说明森林可以吸烟滞尘、说明森林具有净化空气的功能。( × )
7.经济越发达,消费的能源越多,因此发达国家能源都不能自给。( × ) 8.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GDP增长速度取决于地区能源储量大小。( × )
9.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能因地制宜的使用沼气,则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 √ ) 10.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方向完全取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流域开发无法借鉴其经验。( × )
11.荒漠化就是荒漠的扩张过程。( × ) 12.河流的径流量大,水能就丰富。( × ) 13.水能开发是流域开发的重点。( × ) 14.河流的梯级开发具有综合效益。( √ )
15.科学合理的区域资源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 16.河流航运价值取决于自然因素。( × )
17.不同的社会阶段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不同。( √ ) 18.黄土高原是我国唯一水土流失的地区。( × ) 19.西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 × )
二、高频考点强化
厄瓜多尔政府已正式启动一项旨在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的计划,以避免因开发有环保争议的油田而破坏该国亚马孙雨林地区的生态环境。阅读材料,回答1~2题。 1.对亚马孙热带雨林带来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C.滥捕滥杀野生动物
B.粗放的畜牧经营方式 D.过度引水灌溉
2.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 )
①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暖流的影响 ③受寒流的影响 ④纬度低,热量充足 ⑤平原面积宽广 A.①③④ C.②④⑤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是一种原始的农业类型,耕作方法原始,对森林破坏严重。第2题,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大与地形、洋流、陆地面积有关。
读“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完成3~4题。
B.①②④ D.①②⑤
3.针对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减少石油战略储备,降低对外依赖性 ③加强国际合作 ④积极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00年以后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出现差异,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煤炭出口量增加 C.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从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始终低于能源消费总量,因而要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从国外进口能源。第4题,从图中
B.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 D.煤炭利用率提高
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原煤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与原煤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的差值越来越大,这可能与煤炭出口量增加、利用率提高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等因素有关;根据图中能源消费总量和原煤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可以计算出煤炭的消费量在增加。
5.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根据下图中的甲、乙两地实际情况,拟定了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农牧交界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三江湿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课题组成员收集到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分属我国两大自然区,形成这两大自然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乙地区湿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地区的牧场退化严重,为保护牧场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1)地形 气候
(2)过度开垦 气候恶化;洪涝灾害多发;野生生物栖息地减少(多样性减少);降解污染物能力下降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退耕还草还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态环保意识等。
解析 本题考查湿地保护。第(1)题,甲表示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乙表示三江平原,属于东部季风区,故导致其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和地形条件。第(2)题,乙地区为三江平原,由于长期的围垦导致湿地面积缩小;湿地变小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应从生态功能减弱考虑:包括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减弱;净化水中污染物的能力减弱。第(3)题,甲地区的牧区退化,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故主要从改善人类活动角度分析。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河流,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土地、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流域内的东南部以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为主,中部以台地、丘陵为主,西北部则为山地、丘陵。
材料二 下图是甲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 下图反映的是甲河流域部分基本数据(2003年)。
(1)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流域城市体系较为合理,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说明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
(3)甲河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的利用与治理。甲河上游地区水电站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南部多,中部和西北部少;多沿河分布 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相距越远;
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
(2)东南部GDP所占比重大,说明东南部经济发达,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高,人口密度大,说明东南部城市化水平高;西北部相反。
(3)河流 改善航运、提供发电、有利于水产养殖、发展旅游、便于灌溉
(4)河道淤积,河床升高,易引发洪涝灾害;影响航运 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发展立体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
解析 第(1)题,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从图中判断分析;城市体系合理,从城市等级体系理论来说明。第(2)题,东南部和西北部社会经济特征的比较从三角形坐标系中来分析判断。第(3)题,流域的开发核心是河流,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都有较大影响,本题从经济发展角度来阐述。第(4)题,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淤积河床和河道,易发生洪涝灾害,影响航运等;水土保持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