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挥之不去,渐远渐浓。能做的只有猛饮烈酒,倒头酣睡,却不免夜来清醒,辗转反侧,孤寂中,看“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宋·晏几道),盼何时杯重把,共叙欢娱情。滞留的一方要么“无言独上西楼”,看“月如钩”;要么“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宋·王安石)。更有力劝“明月楼高休独倚”,以免“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尽管“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唐·张九龄),却仍是“青鸟不传云中信”,只落得“肠断白萍洲”。愁极恨至。“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 (5)望远思归的象征
正因月到中秋这个团聚的日子分外明,月必然要担起望远思归的职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千古绝唱写尽了思乡。千里共婵娟时,更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因为在思乡者的眼里,月是故乡明!离家千里,天各一方,共对明月,不是“不知秋思落谁家”,而是“今夜月明人尽望”啊! (6)寂寞清愁的象征
夜是静寂的,月是冷峻的,那光的亮白在愁人的眼里就是惨白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宋·苏轼)中,那月下的孤坟,在清冷的月光下更让人寒从胆边生,泪静从腮边落。“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唐·孟浩然)中可静听天籁,“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里月凝哀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宋·苏轼)时,是诗人写尽历经沧桑的心寒与孤傲,“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宋·秦观)里,是词家的迷茫无助。
月,这古今共赏的意象,细究起来意蕴竟如此的丰厚,能理解了它的深层含义,自是对古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读,更是丰富自我情感的过程。古今思想的打通,让我们不会寂寞于自我的心灵,多层面的寄予让本就无穷的世界更是色彩斑斓,让有限的文字更细腻的反映世界的无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