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际联系
(对应学生用书第75页)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方法
2.交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3.产业转移的规律
1.某交通线路选择的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建设难度低,建设成本较低;占用耕地少,连接主要城市;促进资源开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等。
2.某商业网点选址的原因:靠近主要交通干线,交通便利,便于人流、物流的集散。 3.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
促进转出地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增加转入地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转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3)对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有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1.汶川大地震救灾时,我国全是利用公路、铁路来抢运救灾物资的。
(×)
2.京沪高速公路许多路段以桥代路,其目的与西南地区的高架桥相同。
(×) (×) (×)
3.上海港因其港阔水深,不淤不冻,而成为世界优良港口。 4.海尔集团进入欧洲建立生产企业是看中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5.许多劳动密集产业近年来纷纷撤离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因为生产成本上升。 6.目前我国国内的产业转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 7.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都是我国西部地区生产的天然气。 8.我国西电东送北路通道输送的主要是黄河中上游的水电。
9.南水北调东线与中线工程的建设可以完全解决我国北方的缺水问题。 10.我国流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商贸活动的日益繁荣。
(×) (×) (√)
(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
交通运输区位条件及影响分析 [例1]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 C.山脊线分布
B.河谷分布 D.山麓分布
(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A.原木 C.工业品
B.农产品 D.石材
(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设施陈旧 C.线路过密
B.运速太慢 D.运输需求太小
[解题流程] 考查 定位 信息 提取 结合区域分布示意图,从区域认知的角度,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交通运输线路的发展变化 信息①:图示铁路线位于我国东北,修建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信息②:图中显示了区域经纬度位置,铁路线几乎与河流重叠分布;区域内的山峰及高程分布 (1)由信息②可知,该区域铁路线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说明主要沿河谷分布 (2)结合信息①②可知,该区域铁路起点位于东北长白山林区,因此该区域修综合判断 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原木 (3)结合信息①②,联系现实可知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林区采伐减少,运输需求减少,原有铁路因主要功能的丧失而逐渐废弃 [尝试解答] (1)B__(2)A__(3)D [技法总结]
1.交通运输的区位分析技巧 (1)宏观选线方面
?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①考虑工程投资,分析 科技文化交流
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合理布局交通网
?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②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
③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现代交通建设,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条件。 (2)微观选线方面
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
①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
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居民点。 ③方便快捷、少占耕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3)交通运输站点建设分析
促进资源开发与调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