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全套资料(史上最全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7 15:03: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总结:部分考生将化学式分别写成PbO·Pb2O3、Pb(PbO2)2 。出现错解的原因是未考虑化合价的不同,生搬硬套题中规律所致。

例题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个氮原子的质量就是氮的相对原子质量

B.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99×1023g

C.氧气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g 方法:根据基本概念逐一分析。

捷径:质量的单位为kg或g等,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通常不写出),一个氮

原子的质量约为2.33×1023g,而氮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故A不正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可以根据碳原

———

子的摩尔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出:12g·mol1/6.02×1023mol1=1.99×1023g, B项正确;氧气的

——

相对分子质量为32, 其摩尔质量为32g· mol1或0.032kg·mol1,因此只有在摩尔质量的单位用g·mol—1

时,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才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故C项不正确; 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

40g· mol1,D项不正确。以此得正确答案为B。

总结:此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在解题时要多方分析,谨慎审题。

例题8 :(1) “酸性氧化物肯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肯定是酸性氧化物”,上述两种说法哪种说法正确?还是两种说法都正确,两种说法都不正确?简述其理由。

(2)“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上面两种说法哪个正确?为什么?

(3)“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化合物都属于两性化合物”的论述你认为是否正确,并做简要分析。

方法:此题为一氧化物部分的概念题,既要考虑普遍规律,又要考虑特殊情况。

捷径:(1)“酸性氧化物肯定是非金属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如Mn2O7、Cr2O3等变价金属的高价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却不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肯定是酸性氧化物”的说法同样不正确,H2O、NO、H2O2等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但却不是酸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的说法正确,“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Na2O2是过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它们都是金属氧化物,却不是碱性氧化物。

3.不正确,弱酸的酸式盐如NaHS,可与酸反应生成H2S,与碱反应生成Na2S,但不是两性化合物;又如弱酸弱碱盐(NH4)2CO3,可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又可与氢氧化钠共热产生氨气,但(NH4)2CO3并不是两性化合物。只有Al2O3、Al(OH)3、等化合物才是两性化合物。

总结: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不能将一般规律无限推广。

聚宝盆:

知识定律的合理应用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有的学生在解题时,未及认真仔细分析题意,未及透彻理解题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未及认识题中已知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错误地选用某些知识或化学定律便着手解答,从而造成知识性错误。

化学概念和化学定律是解题的依据,对基本概念和定律一知半解而出错在解题中占比例较多。常见的表现有: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对相近概念辨别不清,抓不准化学问题和化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从而造成知识性错误。

形式地记忆公式、定律,忽视其成立的条件;机械地记住某些规律的结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公式、规律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不问青红皂白,生硬地加以套用,以此也往往造成知识性错误。

热身赛:

1.在测定液态 BrF3 导电时发现,20℃时导电性很强,说明该化合物在液态时发生了电离,存在阴、

6

阳离子。其它众多实验证实,存在一系列有明显离子化合物倾向的盐类,如 KBrF4 、(BrF2)ClF3·BrF3 2SnF6、等。由此推断液态 BrF3 电离时的阴、阳离子是 ( )

A.Br3+ 和Fˉ B.Br2Fˉ 和Fˉ C.BrF2+ 和 BrF4ˉ D.BrF32ˉ 和 BrF2+ 2.在反应FeS2 + CuSO4 + H2O → Cu2S + FeSO4 + H2SO4 ( 未配平 ) 中,当有7mol电子发生转移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被氧化的硫原子与被还原的硫原子物质的量之比为7:3 B. 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7:3 C.产物中FeSO4的物质的量为 mol D. 产物中H2SO4的物质的量为4mol

3. X和Y两种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反应通过下列步骤进行:X+Y=Z,Y+Z=W+X+V,由此做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X是催化剂; B.Z是催化剂;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Y=W+V;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Y+Z=W+V。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种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 B.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只要是离子化合物,其熔点就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 D.只要含有金属阳离子,则此物质中必定存在阴离子

5.某元素的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它同价态的溴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该元素在这两种化合物中的价态是 ( )

A. N?M B. 2N?M C. M?60 D. N?M或2N?M

50100N?80501006.用下列方法制取O2:?KClO3(MnO2)受热分解,?Na2O2加水,?H2O2中加MnO2,?KMnO4受热分解。

若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反应中上述各物质(依编号顺序)的电子转移数目之比是 ( )

A. 3∶2∶2∶4 B. 1∶1∶1∶1 C. 2∶1∶1∶2 D. 1∶2∶1∶2 7.据权威刊物报道,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H3分子。请回答: (1)H3和H2是:

A.氢的同位素 B.氢的同素异形体 C.同系物 D.同分异构体 (2)甲、乙、丙、丁四位学生对上述认识正确的是:

甲认为上述发现绝对不可能,因为H3的分子违背了共价键理论

乙认为宇宙中还可能存在另一种氢单质,因为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必然会有三种同素异形体 丙认为如果上述发现存在,则证明传统的价键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继续发展

丁认为H3分子实质上是H2分子与H+离子以配位键结合的产物,应写成H3+

8.有四种化合物 W(通常状况下是气体)、X(通常状况下是液体)、Y和Z(通常状况下是固体),都是由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中的元素组成。已知:

7

①A.B、C、D、E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A与D同主族,C与E同主族,B与C同周期。 ②W由A和B组成,且W的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A :B =1:1;X由A和c组成,且X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A:C =1:1;Y由C和D组成,属离子化合物,且测得Y固体中原子个数比C:D = 1:1;Z由D和E组成,属离子化合物,且其中阳离子比阴离子少一个电子层。由此可推知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是:

W: X: Y: Z:

9.称取m g Na2CO3,正好与20 mL HCl全部反应生成CO2、H2O和NaCl (1)这种HCl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2)若上述m g Na2CO3中混有K2CO3,那么这种HCl的实际浓度比(1)中的值要(大或小) 10.化合物E(含两种元素)与NH3反应,生成化合物G和H2。化合物G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1,G分子中硼元素(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和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7.4%。由此推断:

(1)化合物G的化学式为______;

(2)反应消耗1 mol氨,可生成2 mol氢气,组成化合物E的元素是______和______。 (3)1mol E和2 mol氨恰好完全反应,化合物E的化学式为______。

11.有如下叙述:(1)元素的原子量是该元素的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2)质子数相

同的微粒均属于同一种元素,(3)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4)原子是在物质变化中的最小微粒,(5)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是纯净物,(6)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装置,(7)金属腐蚀的实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12.沥青铀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U3O8。历史上,柏齐里乌斯把U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为120,门捷列夫建议改为240,阿姆斯特朗又认为是180。现已证明门氏正确,请推测柏氏与阿氏给沥青铀矿写的化学式。

13. 过氧化氢(H2O2)俗名双氧水,医疗上可作外科消毒剂。 (1)H2O2的电子式为_____。

(2)将双氧水加入经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的紫红色消褪了,此时双氧水表现出____性。

(3)久置的油画,白色部位(PbSO4)常会变黑(PbS),用双氧水揩擦后又恢复原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14.将纯净的H2通过灼热的固体CrCl3时,能发生还原反应,测知HCl是唯一的气体产物,而CrCl2、CrCl、Cr等可能的还原产物均为不挥发固体。若反应器中含有0.3170 g无水CrCl3,当向容器中通入0.1218 molH2,使温度升至327℃时发生还原反应,待反应完毕后容器中气体(H2和HCl)的总物质的量是0.1238 mol。则CrCl3的还原产物是_____。

15.有一种含氧酸Hn+1RO2n,其分子量为M,则R的原子量为____,该酸中R的化合价是____,这种酸被碱中和能生成_____种盐,其中____种是酸式盐,在R的气态氢化物中R的化合价为_____。

16.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或结合)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酸碱反应就是质子的转移(即传递)过程。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判断,下列微粒:HS-、CO32-、HPO42-、NH4+、H2S、HF、H2O其中即可作为酸又可作为碱的是____。

大检阅:

1. C 2.A 3.AC 4.B 5.D 6.C 7.(1)B;(2)C

8. W:C2H2 X:H2O2 Y:Na2O2 Z:Na2S 9.(1) m mol/L , (2)偏小;(3)偏小 10. (1)B3N3H6(2)B、H(3)B2H6

8

11.(6)(7) 12.U3O4、UO2 13.

14.CrCl

15.M-33n-1 3n-1 n+1 n -(9-3n) 16. HS-、HPO42-、H2O

策略 2 物质的量方面试题的求解技巧

金点子: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从微观到宏观,从固体到气体,从纯净物到混合物中的各类计算,均要用到物质的量。在溶液方面,还要涉及到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求算及溶液中各种守恒关系的分析。

对气体来说,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温度、压强不同,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对于NO2方面的试题,还要考虑后续反应,即NO2与N2O4的平衡转换。

对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析,既要考虑反应,还要考虑反应进行的程度及过量问题。

经典题:

例题1 :(2001年全国高考)在100mL 0.10 mol·L1的 AgNO3溶液中加入100mL溶有2.08g BaCl2

的溶液,再加入100 mL溶有0.010 mol 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质的最为0.02 mol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 方法:通过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整体分析。

——

捷径:题中n(Ag+)=0.1L×0.1mol·L1=0.01 mol,n(Ba2+)=2.08g/208g·mol1 = 0.01mol,n(Cl——

)= 0.02 mol,n(Cu2+)=0.01mol,n(SO42)= 0.01 mol,所以生成n(AgCl)=0.01mol,n(BaSO4)

=0.01mol。生成AgCl、BaSO4两种白色沉淀,它们物质的量相等。在生成的溶液中n(Cl)= 0.02mol — 0.01mol = 0.01mol,Cu2+未参加反应,所以溶液显蓝色,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大约为200mL,所以C(Cu2+)

= 0.05mol·L1。以此正确的是B。

总结:这是集化学计算,实验现象描述为一体的学科内综合试题。尽管难度不大,但很有新意。 例题2 :(2001年上海高考)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8NA B. 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C. 46g 二氧化氮和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NA

D. 在1 L 2 mol·L1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NA 方法:根据题意对选项逐一化解。

9

捷径:A.在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22.4L液态辛烷物质的量要比1mol大得多,所以A选项错误。B.18g水为1mol水,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mol。C.NO2和N2O4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相同质量的NO2和

N2O4必然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46g NO2即为1mol NO2共含有3mol原子。D.n(NO3)= 1L×2 mol/L×2 = 4 mol。以此不正确的为A。

总结:此类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题型,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注意物质所处的状态,二要理清微粒间的联系。

例题3 :(1997年全国高考)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 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 (甲和乙均无结晶水)。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 )

A.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 B.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D.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方法:从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分析。

捷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由于取等质量甲、乙两种溶液,其中含水的质量不知道,无法推断其溶解度的大小。但降低相同的温度,甲析出的质量大于乙,所以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故选D。

总结:有关溶解度方面的试题,在解题时既要考虑某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又要考虑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改变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则不能利用溶解度进行有关计算。

例题4 :(1993年全国高考) 右图是几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40℃时,将35 g 食盐溶于100 g 水中,降温至0℃时,可析出氯化钠晶体

B.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是31.6%

C.60℃时,200 g 水中溶解80 g 硫酸铜达饱和。当降温至30℃时,可析出30 g 硫酸铜晶体

D.30℃时,将35 g 硝酸钾和35 g 食盐同时溶于100 g 水中,蒸发时,先析出的是氯化钠

方法:从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比较。

捷径:从溶解度曲线可知,A选项中, 0℃时,NaCl的溶解度为35.7g,所以35g NaCl溶于100 g水中,0℃时未饱和,不能析出晶体。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KNO3的质量分数为 ×100%=24%,所以B不正确。C中60℃时,CuSO4的溶解度为40 g ,30℃CuSO4的溶解度为25g,280 g CuSO4的饱和溶液,从60℃降到30℃,则析出无水CuSO4 30 g ,若析出CuSO4·5H2O,必大于30 g ,所以C也不正确。D在30℃以上NaCl的溶解度小于KNO3,所以蒸发时,NaCl先析出。故D正确。

总结: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分析与计算,既要分析某一温度下的具体数值,又要考虑曲线的变化。

例题5 :(2001年全国高考)标准状况下,用一定量的水吸收氨气后制得浓度为12. 0 mol·L1、密

度为0.915 g·cm3的氨水。试计算1体积水吸收多少体积的氨气可制得上述氨水。(本题中氨的式量以 17.0

计,水的密度以1.00g·cm3计)

方法:从氨水的浓度求得氨气的质量与水的质量,反推求得其体积比。 捷径:1.00L该氨水中含氨的质量为:12.0mol×17.0g·mol-1 其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12.0mol×22.4L·mol-1

1.00L该氨水中含水的质量为:1.00L×915g·L-1-12.0mol×17.0g·mol-1 其体积为:[1.00L×915g·L-1-12.0mol×17.0g·mol-1]/1000g·L-1

=378

10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全套资料(史上最全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3r2w161bu5ap1c1kzfj507xn0uyj200qh2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