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5)熟悉应急演练与培训的方式和要求。 4.2.2.3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1)熟悉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2)掌握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步骤; 3)掌握本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 4.2.3安全技术
4.2.3.1冶金企业安全技术知识:
1)了解冶金企业工厂设计基础;
2)掌握工业建筑及场所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知识;
3)了解能源动力与工业气体安全技术要求(如水、电、汽、风及煤气、氢气和氧气、氮气、氩气等工业气体的生产运行及使用等安全技术知识),包括:
a.了解煤气的生产(回收)工艺流程及输送、储存等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
b.了解水净化、冷却、循环的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 c.了解供配电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
d.了解蒸汽发生、输送、使用的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 e.了解压缩空气的工艺流程及其输送储存的安全技术和管理要求;
f.了解氢气、氧气、氮气、氩气等工业气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及输送、储存的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
4)熟悉设备及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要求,设备维护、安全检验、安全作业要求。
4.2.3.2冶金企业职业病危害与防治:
1)了解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2)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3)熟悉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知识; 4)掌握个体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5)掌握职业健康(卫生)管理要求。 4.2.3.3冶金企业危险源辨识技术:
1)熟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知识; 2)熟悉冶金企业危险因素类别与管理要求; 3)熟悉重大危险源管理要求;
4)熟悉冶金企业事故隐患排查主要内容与治理措施。 4.3安全生产管理能力考核要点
1)掌握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的程序和要求; 2)掌握组织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的程序和方法; 3)掌握组织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要求; 4)熟悉职业卫生控效评价,经费投入的管理及使用要求; 5)熟悉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目标的考核方法; 6)熟悉编制冶金事故应急预案技术知识; 7)熟悉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的程序和方法; 8)了解国内外冶金行业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 9)熟悉冶金企业事故特点及典型事故案例。 4.4再培训考核要点
1)熟悉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新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
2)熟悉有关冶金行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安全技术要求,突出专业安全技术内容;
3)熟悉有关职业病危害识别与评估,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内容;
4)了解国内外冶金行业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
5)熟悉冶金企业典型事故发生的原因、特点及避免同类事故发生的对策和防范措施。
1.承租人擅自将房屋转让或转借的; 同、收回房屋: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