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农业推广基本原理 第一节 推广的框架模型
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狭义农业推广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特征是:技术指导。 一、影响农业推广系统效率的因素
1、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 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 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 ? 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 ? 推广工作的外部客观环境 2、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推广服务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 P=f(I,E) P一工作绩效 I一个人特征 f一函数符号 E一环境变量。 3、
目标团体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
B =f (P, E) B一农民行为变革 P一农民个人特性素质 f一函数符号
E一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 二、影响两个系统个体行为的社会内容 1、人际关系
1
2、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 3、社会文化环境 三、两系统的沟通网络 四、推广中沟通的双向模式
五、推广体系中的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
国际农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为了健全推广体系,提高推广效果,仅重视应用有效 的推广方法或沟通是不够的,要建立有效的推广体系,还应该注重农民、研究者、 政策制定者、农业企业和商业公司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观察评价这些相互依 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
1、研究、推广和农民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三者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为知识和信息系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作为一整体,三者的协同作用大于部分之和,研究、推广和农民是构成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三个不同的亚系统,三个亚系统在整个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相等的。
2、研究、推广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机制是信息流。这种信息流不只是从研究到推广由推广至农民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关系,而且还有由农民到推广,由推广至研究或者由农业至研究的自下而上的反馈。研究与推广,推广与农民,研究与农民之间呈双向信息流的关系。
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
一、
创新的概念和特性
1.创新的概念
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教授研究了多个有关创新扩散的案例,出版了《创新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书(第一版),他考察了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传播学角度)。“创新”不同于“发明” 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
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
2
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学角度) 2. 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
(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农作物品种引入新的地区;鲜牛奶高温灭菌耐贮藏)
(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苹果套代技术的采用;玉米面;玉米渣) (3)开辟新市场; (蔬菜当地消费;出口创汇) (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南水北调) (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国企;股份制)
总之,应用于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变化。通俗地讲,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 3. 创新的特性
(1)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如:玉米杂交种取代自繁玉米种)
相对优越程度常可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便利性、满足性等指标说明,至于某项创新哪个方面的相对优势最重要,不仅取决于潜在采用者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创新本身的性质。
(2)一致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某项创新的适应程度越高,意味着它对潜在采用者的不确定性越小。 (3)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行归类。
(4)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的程度。
采用者倾向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可试验性与可分性是密切相关的。 (5)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 在扩散研究中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创新。技术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一
3
般而言,技术创新的软件成果不那么容易被观察,所以某项创新的软件成分越大,其可观察性就越差,采用率就越慢。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农业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l.认识阶段---感知阶段。农民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与本身的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相联系,从总体上初步了解某项创新。
2.兴趣阶段。农民在初步认识到某项创新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定好处的时候,其行为就会发展到感兴趣。这时,农民对此项创新的方法和效果,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开始出现学习行为;并初步考虑采用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初步做出是否试用的打算。
3.评价阶段 。农民根据以往资料对该项创新的各种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农民在邻居、朋友或推广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评价,最后决定是否采用。 4.试用阶段 ----尝试阶段。农民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防止盲目应用,估计效益高低等。在正式采用之前要先进行小规模的采用即试用,为今后大规模采用做准备。
5.采用阶段----接受阶段。通过试用评价得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如果该项创新较为理想,农民便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等状况,决定采用的规模,正式实施创新。 以上采用过程的阶段划分是研究者们根据观察结果人为地划分的,也有的学者采用三段、四段或其他形式来划分。 三、创新采用者分类
1.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农业创新采用的五个阶段,是指农民个人对某项创新的采用过程而言,但对于不同的农民个人来说,即使对于同一项创新,开始采用的时间也是有先有后的,并不是整齐划一地。有的是从获得信息不久就决定采用,有的可能会犹豫、观望迟迟不肯采用。
美国学者罗杰斯研究了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这项创新过程中,开始采用的时间与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