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存在的感受程度不同,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又称“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是列入学校教育中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显性课程的根本实施途径是教学。
(2)隐性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外的学习环境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隐蔽课程以学生自我体验为根本途径。
1968年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隐性课程可以分为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和心理性隐性课程。
6、国家、地方、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开发主体层级不同,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或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2)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各级立法机关或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3)学校课程:是由学校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二、课程组织的结构
课程组织包括两个维度,即“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
第三节 课程的实施过程
一、课程实施的范围
1、课程层次与课程实施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将课程区分了五个层次:观念层次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体验层次的课程。
2、课程实施的分类
(1)课程推广
(2)课堂教学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方案的特征:课程方案的合理性;课程方案的明确性;课程方案的复杂性;课程方案的实用性。
2、教师的特征
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教师的参与;教师的课程决策;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能力;教师间的合作。
3、学校的特征
主要有:校长的工作;学校的行政工作;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环境;学生的学习。
4、校外环境的特征
三、课程实施的配套措施
1、行动研究
2、组织发展
3、策略评议
四、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1、新课程与新教学观
(1)个性化教学观: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2)适应性教学观:要求从强制性教学观走向适应性教学观,消除学生学习的“被压迫”特点,使教学顺应儿童学习的自然天性。
(3)寓教于乐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互动的教学观:学习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实现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5)建构的教学观:建构主义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学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情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其本质是学习者的自我建构,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习者提供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原型,强调具体情境中所形成的具体经验对自我建构的重要作用。
2、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1)教师是学生自我建构式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3)教师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
第五章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学设计系统观以及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设计的特点、功能,理解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模式及一般环节。
二、考核内容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2、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3、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4、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的功能
1、教学设计有助于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4、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5、教学设计强调了目标、活动和评价的一致性
四、教学设计系统观透视
教学设计系统观就是以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参与教学过程的要素,各个要素构成的结构和教学环节等进行尽量优化的设计,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特点:
1、融合性
2、分析性
3、选择性
4、工具性
5、具体性
6、参照性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过程(上)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需要的分析
2、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首次评估学习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具体分析;再次评价学习内容。
3、学习者分析
二、教学目的设计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过程(下)
一、教学方法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