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底模预拱度设置与调整
(1)梁底模板设置预(反)拱的计算:
保证线路在运营状态下平顺,即梁体上下结构表面坡度与设计坡度一致。梁底模板跨中设置的拱度值△L如下式:
△L=L1-L2-L3 (mm)
L1:模架等载预压时底模跨中的挠度值(弹性变形值)。为负值(-)
L2:张拉及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上拱值。为正值(+),设计埋论值为22.5mm。 L3:预应力60天后的残余徐变拱度值。为正值(+),理论计算值为7.76mm。 根据上式计算,△L若为负值,则在跨中设预拱,若为正值,则设反拱。跨中至支座顶,则按△L值到0mm,按二次抛物线过渡。
(2)预拱度的设置
每个移动模架对底模的支撑不尽一致,有的是通过横梁直接支撑底模,底模标高调整通过横梁两端的螺旋千斤顶来调节,有的采用横梁与主梁固定,通过横梁上的螺旋千斤顶来支撑底模并调节底模标高。
根据计算所求得的预(反)拱度值,以两支座处为“O”,通过底模(横梁)支撑螺旋千斤顶调节,以抛物线型逐步过渡到跨中最大。经标高复测无误后,应螺旋千斤顶锁定,防止载荷期间,丝杆回缩。
(3)预拱度的调整
以等载预压的实测挠度值、张拉及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理论上拱值、预应力60天后的理论残余徐变拱度值计算而设定的第一片梁的预(反)拱值,可能在实际施工中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应根据第一片梁施工后的实测效果,进行修正后在第二片梁拱度设置上作一些调整,逐步修正调整,达到理相状态。
调整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实际施工过程的沉降量与“预压—卸载”弹性下沉量存在一定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后进行及时调整,保证误差最小。
主要原因分析:
a.预压过程是模拟施工过程,预压体全部是松散体,而实际钢筋混凝土骨架具有一定抗弯能力。
b、部份荷载通过支座直接传递至墩台身,没有作用在模架上。 c、张拉时实际混凝土弹性模量值比估算设定值大。 d、模架外模的粘阻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