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限时练(十一)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解析 A.盛—chénɡ;B.安页—è;D.垣—yuán。 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只,仅 .B.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 举:全 .C.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极:痛苦 .D.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不是 .解析 D.非:责怪;非难。 答案 D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A.??上者,非也?不得而非其.?雪宫?齐宣王见孟子于.?B.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相告曰?举疾首蹙安页而.C.?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民力为台为沼?文王以.D.??陷于死亡?终身忧辱,以.
解析 A.都是代词“他的”;B.在/向;C.表修饰/表转折;D.用/连词,而。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他罪行确定属实,即将接受法律惩处时,老领导痛心地说:那些法盲不懂法律以身试法还可以理解,....你作为法律工作者这样做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B.中介机构人士认为,目前的限贷政策可能导致二手房卖房业主拿到房款的时间更晚,但一些妙房客仍然钻空子购买第三套房,可谓狡兔三窟。 ....
C.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便在社会中激起“千层浪”,而莫言自己则直言:没想到受到了不虞之誉。 ....
D.目前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牢固,一些不确定因素还可能带来新的冲击,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
解析 A.以身试法:指明知法律的规定而还要去做触犯法律的事。不合语境。B.狡兔三窟:比喻有多个藏身的地方。不合语境。C.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的赞扬。与前面的“没想到”重复。D.等闲视之:当作平常人的人或事物看待。
答案 D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职业取向下,基层和中小企业一方面急需人才,却难以寻觅;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又聚集大城市,僧多粥少。
B.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首相安倍晋三的表现令人侧目。他在讲话中回避就日本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作出反省,并在20年来首次没有发表“永不再战”誓言。
C.《伏尔加船夫曲》被这位歌唱家宽广的音域演绎得如此深沉壮丽,激发出国家大剧院中座无虚席的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D.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过去中国大部分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解析 A.在“一方面”应放“基层”前;C.“宽广的音域”改成“音域宽广”放在“歌唱家”之前;D.“这方面”表意不明,“座无虚席”放在“国家大剧院”前。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6.下列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德何如,则可以王.
?????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A.两个“则”字不同,两个“今”字也不同。 B.两个“则”字相同,两个“今”字也相同。 C.两个“则”字相同,两个“今”字不同。 D.两个“则”字不同,两个“今”字相同。
解析 两个“则”,前一个表假设关系,后一个表承接关系。两个“今”不同,前一个表假设,后一个译为“今天,现在”。
答案 A
7.翻译下列句子。
(1)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们大王这么喜欢打猎,可为什么让我们到了缺少衣食,无路可走的地步呢? (2)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跟百姓共同娱乐。如果大王与百姓共同娱乐,就能统治天下了。 8.这段文字运用了哪种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说明“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称赞 .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痛惜 .解析 A.道:说到,讲到。 答案 A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衅钟?将以.A.??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坐于堂上?.B.??羿?逢蒙学射于.
??不识有诸.C.?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过堂下者?有牵牛而.?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A.都是介词“用”;B.在/向;C.之乎/各;D.表修饰/递进。 答案 A
11.对本文文意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迹,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义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孟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个故事是孟子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解析 C.错在“这个故事是孟子虚构的”,是确有其事。 答案 C 参考译文
齐宣王说:“齐桓公、晋文公春秋称霸的事迹,可以听您讲一讲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说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所以后世也没有流传。我也不曾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讲,就讲讲‘王道’吧!”
齐宣王说:“道德要达到哪一步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