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5.指出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16.通读全文,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概括“简单之美”的内涵。(3分)
17.文中作者说“简单的生活,会给你带来洒脱道人般的快乐”,“人应当保持一颗简单的心来得到智慧与洒脱”,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中学生应该怎样从简单中得到智慧与快乐。(80—100字)(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7分)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徐 迅
①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②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锃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地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但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③“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有没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了……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捂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
④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在阳光下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曝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夜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父亲肉体生命的消逝就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朝那地方也怔怔地发愣,以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⑤“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仿佛就像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
身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副陌生而嘶哑的喉咙。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⑥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18.细读全文第四段,分点概括老人们在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的原因。(4分)
19.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3分) ..
“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但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20. 品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树上尚有没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21.本文题为“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阳光”是怎么理解的?(4分)
三.作文(60+3分)
22.“曲径通幽”一词出自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含义是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幽美的地方,“幽”也许就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就源于回转曲折之间。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无法预料的“曲径”,但不管怎样,在经历了“曲径”以后,我们可以观赏到人生的美景,“曲径通幽”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以“曲径通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不得套作或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地名;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参考答案
1—5 B B A D C 6、庶 秉 雍 韵 7、略
8、(1)(2分,意思达到即可。)示例:阅读可以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1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1分)。 (2)(6分,一空一分)
示例:猪八戒 正面人物形象:憨厚老实,肯卖力气等。情节:在取经路上的脏活累活,如背死尸、埋人头等都是他来做。或在“智取芭蕉扇”“大战盘丝洞”等情节中,他总能挥舞钉耙勇猛作战。 反面人物形象:好吃懒做,好搬弄是非。
林冲 正面相关情节:棒打洪教头、火烧草料场、火并王伦,拥戴晁盖做寨主等。 反面人物形象:懦弱、逆来顺受等。相关情节: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他忍气吞声等。 (3)2分。(能按要求选择一种阅读方法进行评价,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示例一:我欣赏莫言的“耳朵阅读法”。因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养成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习惯,可以丰富想象力,获得写作灵感,可以从生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示例二:我欣赏华罗庚的“默想阅读法”。因为这种方法能十分迅速地捕捉文中的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快速找到文中新颖独到的见解,启迪自己的思维。
示例三:我欣赏毛泽东的“四多阅读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学会质疑等习惯。读书时调动多种感官,“多读”可广泛涉猎知识,开阔视野;“多写”能养成深入钻研的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多想”有益于把书读“活”,学以致用;“多问”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多渠道地获得答案。
9、(1)放眼四望,已是暮色四合,远山含烟,一片苍茫;江上渔舟唱晚,丝丝缕缕,不绝于耳。(2分)这两句勾勒出江南水乡秀美温婉,如诗如画的意境。(1分)
(2)围绕“个人生活”和“爱国”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共2分,每点1分)
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 (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10. (1)对……感到奇特,认为……奇特。(2)本来 (3) 多次,屡次 (4) 总共 11.B
12.(1)当时群臣因为小事的缘故被贬谪到交阯的很多,黄福(对他们)都加以拯救和抚恤。 (2)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3)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什么想进谏的,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13.①黄福富有才干,深受各位皇帝器重。明太祖破格提拔他为工部右侍郎,建文帝时深受重用。虽然名列成祖奸党名单,但是成祖没有听信李景隆指摘,恢复了他的官职。
②黄福体恤民情,做事很有条理。上书请求减轻赋税,兴办学校,置办官师,鼓励交通运输,抚慰父老,禁止官吏扰民。
③黄福不畏强权,在交阯为官时多次抑制马骐仗着自己受宠爱就虐待民众的行为。(答出其中任两点,每点两分,意思达到即可)
14.(2分)示例:我们应学会简单,并崇尚简单之美。(意思对即可)
15.(4分)举例论证(事实论证),(1分)举小学时学画人物肖像的事例(1分)具体论证了“简单是一种无尽的智慧”的观点(1分),从而更好的论证了中心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1分)。
16(3分) ①简单是一种无尽的智慧。②简单是一种洒脱的德行。③简单不是退步,而能牵引人们奔涌向前,人应当保持一颗简单的心来得到智慧与洒脱。(写对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5分)示例:中学生应保持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物质上的简单,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自己的所学所爱所好,心无旁骛,从而获得愉悦,增长智慧。比如在充实忙碌的学习之余,沉浸于书的世界,心情就会变得格外舒畅,书中的故事让我领略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增长智慧。 18.(4分)①生命的苦涩需要抚慰;②内心的往事需要曝晒;③身上的血液需要打通;④无边的黑夜需要驱散。(一点一分,意思答到,酌情给分)。
19.(3分)“坚硬”是指阳光不会衰老,不会消逝,会永远勾起“我”对父亲的回忆,(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父亲离去的沉痛心情和对父亲的思念之情。(2分)
20.(6分)(1)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哆嗦”一词,描绘出叶子在阳光下颤动的姿态,表现出其享受阳光的兴奋愉悦程度,富有情趣(1分)衬托出阳光下老人们幸福满足的心境,表达了对阳光的赞美。(1分)
(2)动词“饱食”“咀嚼”或叠词“毕毕剥剥”(写到一个即1分)形象的表现老人们尽情享受阳光时生命的状态和满足与幸福的神情,(1分)突出表现阳光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平静的特点,表达了对阳光的赞美。(1分)
21.(4分)(1)阳光本身“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作者借阳光来烘托父亲温暖、慈祥、平静的形象;
(2)阳光的永恒与父亲的逝去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苦,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3)阳光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阳光象征生命的温暖和美丽,“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普遍关怀。 (答出其中任两点,每点两分,意思达到即可 )
三.作文评卷要求同中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