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对比阅读汇编
【甲】口技 清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几欲先走 C.款扉扣之 D.今客鼓此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12.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2分) 13.【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答案: 8.(2分)A.觉:睡醒。 B.走:逃跑。 C.叩:问。 D.鼓:弹奏。9.(2分)D 10.(2分)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11.(3分)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意对即可) 12.(2分)开放性试题。(能围绕文章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3.(2分)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2010山东日照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林嗣环《口技》
【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洢《核舟记》 9.填空。(4分)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_____》。甲文段以“____________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_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会宾客大宴 会:_________ ②罔不因势象形 罔:__________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2.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2分)
【答案】9.张潮 《虞初新志》 善 奇巧 10.①适逢,正赶上 ②无,没有 11.①全场子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②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比较阅读及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1—15题。(14分)
[甲]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求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直挟①猫儿同至寓。比②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③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④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
【注释】①挟:邀请,偕同。②比:及、等到。③浔(xún):褪毛的声音。④砉(huā):拟声词,哗的一声,常用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于席右设围屏 (4)其子遂缚一猪
12.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久之,无声 C、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D、能以径寸之木
13.翻译句子。(4分)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14.从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口技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15.[甲] [乙]所选文段在叙述口技艺人表演时描写角度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学优网整理 11.(4分,每题1分)(1)夹杂(2)说出(3)设置,安放(4)绑 12. (2分)B 13.(1)(2分)凡事(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2)(2分)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互不相同,各有区别。 14. (2分)表现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猪、卖肉的过程。
15. (2分)甲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有 ,而乙文则是侧重在正面描写,没有侧面描写。
《口技》《核舟记》对比阅读答案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口技》
(乙)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
1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其夫呓语 其真不知马也 B.当是时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既而儿醒 而计其长 D.为人五 不足为外人道也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妇抚儿乳 乳: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20.两段文字中各有一个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写出并翻译。(4分) (甲)文: 译文: (乙)文: 译文:
21.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8.答案:B (2分)
19.答案:①喂奶。 ②通“拣”,挑选。 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全对得2分。
20.(甲)文:众妙毕备。 各种妙处都具备(或“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乙)文: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评分:选对一个句子得1分,翻译正确得1分。共4分。译文意思对即可。
21.示例:剪纸、玻雕 、踩高蹄等。(理由略) 评分:答出技艺得1分,理由恰当得1分,共2分。)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无不毕肖 ( )1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3分) 译文: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2分) 译文:
1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2分)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1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2.D(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13.⑴(客人们)扬起 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4.C(A、D两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C项只是客观叙述。)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