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第八届教学成果奖成 果 报 告 书
成果名称:发掘乡土德育资源 构建学校德育高地 具体做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八号文件)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青州市王坟镇中心学校在促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立足本镇实际,挖掘乡土资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不断创新德育途径和方法,走出了一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特色之路,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学生、家长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王坟镇位于青州市西南部,是一个山清水秀、独具特色的山区乡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拓宽德育渠道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为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品德教育效果,王坟镇中心校挖掘这些校外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内容,运用孝道文化,激活品德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自主创新发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师生携手三年著新典,孝进课堂九载促和谐”。 从2002年开始,用九年时间,不间断地对全镇中小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通过撰孝、学孝、评孝,共有1300余名学生荣获小孝星称号;从2007年开始,用三年时间,编写《大山骄子》、《魅力王坟》、《大山孝子》等13册德育校本教材,用文化构建起了学校德育高地,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开发乡土课程,拓展德育途径
创新德育途径和方法,须依托一个有效的载体,开发乡土课程,让学生学有所据,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载体之一。为此,王坟镇中心校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和编委会,具体组织实施校本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实施工作,并发动全镇师生广泛参与,
同时把教材编写的过程内化成学生体验感悟和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
一是依托人文资源,编写道德模范篇《大山骄子》。近年来,王坟镇模范英雄人物层出不穷,编委会发动全体师生搜集整理他们的事迹材料,撰写文章。收到的120篇稿件,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人物36个,编委会从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6人,进行重点编写。这6 个人物是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尹欣欣;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当代优秀青年李欣;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著名青年数学家、现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宗传明;山东省理科高考状元、清华大学博士、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高管杨万利;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青州市和平时期地方上第一位革命烈士张学刚和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尹德玲等6位典型代表。这6个学生身边的人物,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品质,可信、可见、可亲、可敬,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道德标杆和理想指南。
二是整合自然资源,编写热爱家乡篇《魅力王坟》。王坟镇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古墓、深山、碧水俱全,也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仰天山。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富有传奇色彩,让人充满遐想。为整合散落在山水之中、流传于民众之间的历史文化编写校本教材,编委会与全镇师生一道,搜集各方面材料。广大师生热情高涨,踊跃参加,一周时间,就征集到867篇文稿和线索。编委会对征集的文稿进行认真的筛选、加工和整理,从中精选出90篇进行重点修改、整合,历时3个月,编写成被学生称之为家乡“精神地理手册”的校本教材《魅力王坟》。教材中收录的约10万字的90篇文章,记述的是学生身边的景致和他们祖辈、父辈传讲过的故事,阅读这些文字,可让学生领略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燃起学生热爱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三是撷取生活案例,编写学法守法篇《为了明天》。一项调查显示,近十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成为人们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立案比例一直较高,处于居高不下的局面,尤其是14-18岁的青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为了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自觉遵纪守法,中心校定期邀请法院、检察院、公安等政法系统干警,给学生上专题法制教育课,并组织学生参观市看守所。在此基础上,中心校根据他们提供的有关案例材料,编写了普法校本教材《为了明天---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录》。教材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危害,剖析了违法犯罪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措
施。高墙围起的自由,书中披露的案例,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接受了一次震撼心灵的道德洗礼。
四是结合行为规范教育,编写习惯养成篇《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指南》。道德自觉来源于道德习惯,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要使不可预期的漫长的人生之路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于此种认识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的长期观察,中心校编写了校本教材《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指南》。书中历数种种恶习的表现、危害和对人生的影响,指明了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向。阅读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文章,能够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力量。
以上四部校本教材,均由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心校还根据学生不同生长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编写了《学法指南》、《名生之路》、《家教之窗》等另外9册校本教材,成为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学生在这些具有亲和力和亲近感的书籍中徜徉,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快乐地成长。
二、运用孝道文化,激活品德教育
王坟镇中心校在调研中发现,在校学生中55%以上为独生子女,93%以上农村家庭父母没有缴纳养老保险,农村养老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为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王坟镇中心校从2002年起就把先进孝文化引入校园,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传统孝道教育,通过撰孝、学孝、评孝三项举措,推进孝文化教育稳步实施。
撰孝即编写孝文化教育教材。中心校组织发动师生参与其中,搞调查,做采访,搜集整理古今孝行故事,撰写孝文章。材料收集完成后,中心校组织人员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修改、分类,编写成孝文化教育教材。近几年来,王坟镇共编写孝文化教材6册20余万字,为孝进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去年出版的校本教材《大山孝子》,选取了王坟籍8位孝德典型人物和在王坟镇民间广为流传的6名古代孝子的孝行故事。学生学习身边这些孝子的模范事迹,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孝德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感召力。
学孝就是进行孝文化的校本实践。主要通过开设孝文化课程和开展多彩活动两种途径来实施。学校开设的孝文化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各班主任、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科任老师负责授课。
评孝是指评选小孝星。王坟镇中小学开展了“班班设立光荣榜,人人争做小孝星”活动,各教室配备了统一的小孝星光荣榜和孝道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勇追身边的孝星,从小做一个既懂得孝、又能尽孝的人。在小孝星的评选方面,王坟镇制定了详细的评选标准,严格评选程序。首先由学生个人提出申请,家长书面推荐,然后提交学校进行民主评议,学校对学生的在校及家庭、社会表现进行调查,最终确定人选。由此,人人争当小孝星成为王坟镇中小学生道德追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受此影响,学生孝亲敬老蔚然成风,学生在家庭中的孝敬满意率也由原来的63%提高到98%,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取得的效益——乡土德育资源,教化一个乡镇
王坟镇中心校开发的近40万字的13册德育校本教材,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宝贵精神食粮。这些教材,先后有4册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校本教材一等奖,5册获省、市优秀校本课程及社会科学成果奖。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习这些校本教材后,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明显提升。近几年来,先后有23名学生被评为青州市十佳小公民,82名学生荣获青州市以上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
这些校本教材,除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外,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是《魅力王坟》给力旅游开发。王坟镇党委、政府充分借助校本课程《魅力王坟》、《大山骄子》、《大山孝子》的影响力,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升了知名度,先后荣获中国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山东省旅游强镇等称号,王坟镇的旅游人数每年以13%的幅度增长,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二是孝进课堂助推孝行天下。学生学孝、行孝影响到社会,近年来,王坟镇涌现出许许多多孝亲敬老的现代孝星, 他们的孝心与孝行感动着身边的人。在两届青州十大孝子评选中,王坟镇有5人榜上有名。在2011年山东省十大孝子评选中,王坟镇的褚玉国拔得头筹,他是潍坊市今年唯一获奖的孝子。“今日孝进课堂,明朝孝行天下”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逐渐走向社会,走向全国,引起了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省、市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多次给予报道。
该镇侯王村借鉴 “孝进校园、以孝育人”的做法,让孝进家园,实行以孝
治村,获得巨大成功。支部书记冯先家先后被评为中华慈孝十大人物、中国孝亲敬老十大楷模和中国十大好人,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亲切接见,该镇侯王村借鉴以孝育人,实行以孝治村,取得显著成绩,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在第五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颁奖盛典上,王坟镇逄山初中小孝星孙金玉当选为十名开奖嘉宾之一,并为著名影视演员王静宣读开奖词。 潍坊市关工委领导来该镇考察指导孝文化进校园情况时欣然题词:百善孝为先,从我做起,王坟走在前;中国慈孝文化委员会主任王海滨、光明网总裁陆先高多次到该镇调研孝文化教育开展情况。天津市蓟县教育局等省内外育考察团纷纷前来考察、交流。该镇逄山初中、侯王村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亲情教育基地和山东省孝文化教育基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先锋教育网以“温暖一个乡镇的校园育人之路”为题进行了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王坟镇中心校发掘乡土德育资源、创新品德教育模式研究获潍坊市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一等奖和潍坊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并于2011年 5月3日在该镇成功举行了潍坊市首场成果推介会,并被推荐参加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评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