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基本概念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详细释义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
幼儿和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7—13岁儿童。这种教育对提高国家民族文化水平极为重要,因此各国在其经济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都把其定为实施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标,在我国,小学教育是各类教育的基础,任务是培养国家新生后代为他们以后接受中等教育打下基础。小学学制一般为6年制。 中等教育
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这种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类中等学校,普通中学为其中主要部分,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各类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担负着为国民经济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各类中等学校的办学情况直接影响着一国教育建设和劳动力的培养质量,影响着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和巩固,因此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中等教育普通中学学制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对学生实行全面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技能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按国家需要实施农、工、交通、技术、卫生、财贸等专业技术教育;技工学校培养技术工人。
高等教育
是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详细内容见“高等教育”)
3历史发展
人文学科
首先从社会结构中分化出来的学校教育,是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传统人文学科教育,因此,最早诞生的学校是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古埃及的这些学校极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以造就文士为重要目标,即训练继起的统治者和他们御用的爪牙;同时教授书写、词令。中国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别上下,分尊卑,维护世袭等级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的音乐和舞蹈。“射”、“御”是射箭、驾车等作战技术。“书”是语言文字的读、写以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以及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奴隶制社会的学校教育是脱离生产劳动的,主要让奴隶主子弟学习礼义等统治之术。孔子的话可谓很好的注脚,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②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也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③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欧洲奴隶社会中,从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到古罗马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以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历史、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在封建社会,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七艺”④,各个科目都贯串着神学精神,以此来培养对上帝虔诚、服从教权与政权、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教育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现代学校教育迅速步从生产实践过程中分化、独立出来,尤其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 发展较快。但在自然科学先是隶属自然哲学,后又依附于神学的时代,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大大削弱了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使自然科学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并获得迅猛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⑤正是这样的时代,要求资本主义的学
校教育既有培养统治人才的任务,又有培养生产技术人员的任务,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被广泛引入学校,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从下面一张表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和在这个时代影响下的后来几个世纪里,自然科学普遍发展,总结人们知识成果的学科不断增加并日益分化。
自然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加强,引起了学校教育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相应变化。班级授课制,实验、演示、实习等教学方法以及幻灯等教学手段被广泛地采用,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自身发展。在中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和西方自然科学的大量引入,学校课程除传统学科外,也增加了算术、地理、博物、物理、化学、农业等自然科学课程。 职业技术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⑦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但在这一因果链条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中间环节,即科学向技术的转化。随着各种先进技术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采用,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对近代学校教育产生冲击,要求它尽快改变与生产实践隔绝的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技术师徒间的技术传授并开始在生产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效益。职业技术学校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建立的教会星期天学校和手工业星期天学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发展起来。在20世纪初,一些国家纷纷颁布职业学校教育法规。如德国工会于1919年通过了一项关于学徒规定的声明,被看作是广泛解释学徒培训问题和职业教育法的第一个草案⑧。美国于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士法》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兴办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⑨。英国1918年政府法令规定,凡完成义务教育而离校的儿童,还须在补习学校继续受教育二年。各种职业学校因此有所发展⑩。法国1919年7月《阿斯蒂埃法案》规定:一个市镇必须设立一所职业学校;18岁以下青年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务⑾;雇主有使学徒上职业学校的义务。1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在学校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日本、德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初、中、高等相当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到1990年底,全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已发展到16000多所,在校生超过600万人。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已接近1:1。⑿职业技术教育从物质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加速了学
校教育在社会成员中的普及,展示了现代教育向多层次和复杂结构发展的趋势,因此,它构成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科学教育
当代社会日益发展成为高度科学化的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围墙内的教育了。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而且从家庭、社会生活中接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又强大有力的教育。如学生的知识、品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电视节目、书刊报纸、参观、旅游和各种社交活动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形式,也扩充了教育内容和情境。这一变化,引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校教育的效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隔离的封闭状态。
世界进入20世纪末,一股倡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思潮正在悄然兴起。从历史上看,偏执的人文教育虽弘扬了人类的理性,但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延缓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影响了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偏执重视科学和科学教育,忽视人类理性的提升,也同样会给社会带来祸患,因为科学技术既可给人类带来生产的突破和生活的飞跃,也可给人类带来数不清的灾难。没有理性把握的科学技术会成为灾祸之源。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强化人文与科 学融合的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 制度改革
、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教育的普及性。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实用性。
具体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