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关于公共政策的不同定义。 2、公共政策有哪些功能?
3、从纵向来划分,公共政策可分为那几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4、举例说明政策群的含义。
教学后记:
参考文献:
1、公共政策分析概论,顾建光、王树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2、公共政策,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陈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2010年 月 日 星期 项目二:公共政策系统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系统 二、公共政策系统是如何运行的 三、公共政策系统构成要素有哪些
教学目标 :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内涵,熟悉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理解并掌握公共政策
主体、客体、环境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重点及难点: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 计划课时: 12课时
项目二:公共政策系统
走进政策:“面子”工程为何栽了面子?
问题:
公共政策是如何运行的?
发展小城镇这一公共政策的主客体是什么?试分析其目标群体的利益。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系统
先来看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西北大学周树志:“公共政策系统是指政策元素之间及不同政策单元之间相互联系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厦门大学陈振明:“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美国学者邓恩:“政策系统应包含公共政策、政策利益的相关者和政策环境。”
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在确定一个系统时是根据客观情况和主观目的而定的。一般地,人们把一组相互联系并且相关程度紧密的要素规定为一个系统。而且,一个系统总是存在于另一个
6
大系统之中,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了另一个大系统。系统具有开放性,环境对于系统有特殊的意义,系统所需的物质、能量、信息,归根结底是从环境中得到的,系统只能在环境中生存。
我们认为,政策系统是一个由若干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政策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政策系统也因此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特征。
政策系统作为一个协调有序的整体,每项政策既受其他政策的制约与影响,同时本身又影响、制约其他政策的变化,其链锁反应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在确定的时空条件下,各项政策之间以及政策的各种表现形式之间不得互相抵触、互相矛盾。否则,就会破坏政策系统的正常结构,使政策系统发生功能紊乱,并可能导致整个政策系统的崩溃和瓦解。
现代化、科学化的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政策过程及其各项功能活动是由这些子系统共同完成的,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对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使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地展开。
政策系统 信息子系统 咨询子系统 决断子系统 执行子系统 监控子系统 图2-1 公共政策系统组成
信息子系统从环境中获取客观、准确的信息,经分析、整理后及时传递到决策者手中;政策实施后,将政策实施的效果反馈回来。信息子系统为政策过程服务,保证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并加以有效的执行,以取得预期目标。
咨询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另一个基础部分,它参与决策活动,主要是根据客观实际,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进行政策问题分析、方案设计、政策结果预测和政策评估。
决断子系统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导公共政策活动的全过程,享有拍板定案的权力,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的特点。
执行子系统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实践环节,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监控子系统主要是负责监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控制政策失误,确保围绕政策目标执行政策,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它还要灵敏地反映出执行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及时向信息系统提供信息,以使决断子系统能及时对政策进行修订、完善或终结。
7
二、公共政策系统是如何运行的
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以及政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为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 该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认为政策环境把种种要求和支持传导给政策主体,从而输入政策系统。它由以下概念支撑:
(1)环境。指政治系统以外的各种环境,包括内部社会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政治系统在社会环境系统中生存,它既接受来自环境的影响流,又影响环境。
(2)输入。指环境输入政治系统的要求和支持,是政治系统公共决策活动的开端。
(3)要求。指个人和团体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追求而向政治系统提出的应采取政策行动的主张。
(4)支持。指团体和个人接受选举结果,遵守法规,交纳税收,服从法律,以及接受权威性的政治系统为满足要求而作出的政策决定或采取的政策行动。
(5)输出。指政治系统对全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即公共政策输出,这是政策系统影响环境的方式。
(6)反馈。指公共政策输出后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向政治系统返回的信息。政策输出可能改变环境,满足环境提出的要求,也可能政策输出后环境产生新的要求,而这种新要求将进一步导致政策输出。
哈罗德·拉斯韦尔最早提出了功能过程模式,对政策系统运行的各个阶段或者环节进行说明。他在《决策过程》这一论著中将政策的运行过程分为7个环节,即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终止。
安德森在《公共决策》一书将政策过程的功能活动划分为如下5个范畴: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的实施、政策的评价。
琼斯在《公共政策研究导论》一书,将政策系统的运行看作是由如下11个功能活动环节或阶段所构成的过程,即感知/定义、汇集或累加、组织、表述、确立议程、方案形成、合法化、预算、执行、评估、调整/终结。
德洛尔在《公共政策制定检讨》一书中,将政策过程或者政策系统的运行分为4个阶段18个环节,即(1)元政策制定阶段——即对制定政策的政策进行分析,包括处理价值,处理实在,处理问题、价值和资源,决定政策战略等7个环节;(2)政策制定阶段——包括资源的细分,按优先顺序建立操作目标,按优先顺序确立其他一系列主要的价值,准备一组方案,比较各种方案的预测结果,并选择最好的一个,评估这个最优的方案并确定其好坏等7个环节;(3)后政策制定阶段——包括发起政策执行,政策的实际执行,执行后的评估3个环节;(4)反馈阶段——多层面联结所有阶段的交流与反馈。
政策系统的运行是由若干前后相互衔接的阶段或者环节构成的,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互动性。政策系统运行的阶段划分应服从于政策分析的目的。政策研究是为了弄清政策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政策内部的结构和政策运行的程序。因此,政策运行阶段必须以政策运行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完成的任务为标准来划分。
政策系统运行的阶段划分并不是机械的,可依据分析的具体要求作出随机变动。另一方面,由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