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
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三次兴学有共同之处:
首先,三次兴学都是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其次,三次兴学都是重视人才的价值,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录用,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可以说,教育立国是北宋三次兴学的共同指导思想。
第三,三次兴学都旨在改变学校依附科举的弊病,强化学校的职能和地位。
第四,在改革科举方面,强调使科举制度能使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脱颖而出。
这三次改革运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确实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对后世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9、试论述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答:元代统治者一方面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人按民族(也是按接受
统治的先后)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给予不同的社会待遇。另一方面,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也要采取怀柔政策予以笼络。到后来,面对先进的中原文化,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必然也会逐步被同化。同时,元朝统治者发挥国家政权的优势和力量加强对书院的控制和管理,逐渐使书院官学化,这就是元朝书院官学化的原因。
元朝书院官学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书院,其实质就是官学。
2. 掌握书院的领导权。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
3. 加强对书院经费的管理。 元代书院设郡守以控制书院的经费使用权。
4. 加强对书院的招生,考试,学生出路的管理。 10试评述明清是如何对教师、学生和教学进行管理的。
答:一,对教师的管理。1.对教师的要求与监督。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作学生的表率。对教师进行严格的监督,对失职的进行惩处。 2.对教师的考核。通过“学官考课法”和平时考核等进行考核。3.教师薪俸。有一定的薪俸以保障其生活。
二.学生的管理。1.来源。基本取消入学等级限制,大大扩展了学生的来源。2.待遇和处路。 一是送朝廷考察授官;二是参加科举考试。3.学规。严厉的学规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三.教学管理。1.课程管理。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此
外,还有习字、习射等。2.教学与考核制度。创立监生历事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实行“考课”制度。 11、晚清文教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对当时教育有何影响?
答:晚清文教政策的内容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位根本,在此基础上学习西学中可以补中国之缺的,使其为我所用。
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国情的主要体现,是绝对不能放弃和削弱的。由此可见,张之洞强调中学为体,目的就是要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是不利于教育的革新和发展的。
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之用,决不能触犯中学为体。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就是在坚持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某些社会管理制度措施,以为我所用。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2、试论述洋务派和维新派为近代学制的建立作出的贡献。 答:1. 洋务派和维新派创建的各类新式学堂在实践上为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洋务派创建的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维新派创设的万木草堂,湖南事务堂等。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式学堂打破了传
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如严复、鲁迅、张伯苓等近代史上的巨匠,都是出自于这类学堂。
2. 创办新式工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是不可缺少的,于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学校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与洋人打交道的基本前提是掌握外语,这样就迫切需要大批外事翻译人才。于是,提倡留学教育,并拟定了新的教育体系,为清末建立近代学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13试论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及其影响。
答: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后,于1912年2月发表了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他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宗旨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阶级的要求,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认为,实施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可以富国强兵,但也会造成“强欺弱,智欺愚”,“贫富悬绝”,甚至还会酿成“资本家与劳动家血战之惨剧”。所以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军国民教育及实力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蔡元培所提倡的道德教育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这在当时,对于冲破封建传统道德的束缚,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蔡元培在提倡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博爱的新道德的同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道德,而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