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九年级诗歌赏析部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4:08: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首句起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此句统摄全篇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为一篇中心,全篇写追求过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抒写单相思之苦,一往情深,但哀而不伤。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后两章是想象,自己与淑女两情相悦,弹琴鼓瑟,亲近友好

的情景,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和敲锣打鼓把姑娘娶进家门的热闹欢乐场面。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思想感情:通过描绘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他对美满婚姻的期盼。 感情基调:健康明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练习:

1、《诗经》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 西周 至 春秋 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故又称 “诗三百” 。整部诗集共分 风 (160篇) 雅 (105篇) 颂 (40篇)三部分,并多采用 赋 、 比 、 兴 的艺术手法。

2、请写出《关雎》一诗的故事梗概。

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位美丽的姑娘,大胆的追求却追求不到,最后在幻想中得到心爱的姑娘。 3.《关雎》中耳熟能详、统摄全篇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最能体现主人公夜不成眠、相思之痛的

句子是“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4.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雎》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漂亮姑娘的思恋,诗人即景言情,借助气氛的烘托、幻想境界的描述,抒发

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两句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梦想成真、化苦为乐的真实情景。 C、《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D、两首诗相比,《关雎》着重于叙事,诗中有一条较为明晰的叙事线索;《蒹葭》重在抒情,景物与情感完美结合。 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即景抒情生动的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 B、诗中善用双声叠韵的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C、诗歌末章抒写了主人公梦想成真的欢乐情景。

D、诗中由“雎鸠和鸣”引出“君子好逑”是比兴手法。 6、请查有关本诗资料,看看孔子说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二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思想感情:通过写一痴情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怅惘忧伤之情和对“伊人”的

深切思念和执着、敬慕。(这些从每章的后四句可看出)

1

此诗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上人的渴慕、思念之情,是庄重而亲切的,虽有焦灼,但并不哀伤。

艺术特色:兴的手法 借景抒情 重章叠句

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用芦苇,霜露,秋水的景物渲染出一种凄清迷离的气氛,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惆怅之情。每章

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主人公已在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练习:

1、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蒹葭、白露、道阻、水中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纯洁和执着。

2、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 含蓄 美、 意境 美、 回环 美、 音乐 美。 3、从文中找出几组近义词写在下面。

苍苍—萋萋 坻----沚 湄----涘

4、诗歌抒发了一种 主人公苦苦追寻自己心中的“伊人”,但是却始终可望不可即的痛苦 的思想感情。

5、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见赏析) 6、诗歌运用了重

章叠句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使诗歌具有音乐的韵律美,使结构更加整齐,表达的感情一步比一步的强烈。

7、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一、内容: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8、举例说明本诗的感情基调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凄清迷离,通过写一痴情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可望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怅惘忧伤之情和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三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实写:海水、山岛、树木、百草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动静结合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虚写:奇特想象,表现使人博大胸襟。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动态描写: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态描写: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感情基调:苍凉慷慨

思想内容: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作者决心统一中国,建

功立业的抱负。(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看出)

写法: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 练习: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是好像,奇特想象,生动形象的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

2

二、注意情和景的结合,用凄迷之景衬托可望不可即之情。

执着敬慕。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渲染了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4、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 。

5、诗中最能反应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几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思想内容:本诗写诗人隐居田园,回归自然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恬静的生活情

趣和高远的心志。

名句赏析: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下采撷菊花,悠闲中偶然

见到南山,表现了诗人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和悠闲自得的情趣。

②对“心远地自偏”的理解:原意是心灵既然远远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于喧境和处于偏僻之地一样,其反映的哲理是: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以使喧闹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

练习: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 隐居 生活。“真意”是

指 人生的真谛 2.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 宁静(平和、闲适) 的特点。 3.下面对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本诗融景于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

于景。本诗融景、抒情、说理于一体。

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去了。

4.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恬淡静谧 的心境。 5.前人评论这首诗时常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的非

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为什么这样说?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在东篱下采菊的悠闲,不是有意而“望”而是

无意而“见”,从而很好的表现出作者悠然恬静的心境。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的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的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7.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续写,说明“ 心远地自偏 ”(用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8.作者身居闹市但保持宁静的生活状态的原因是 “心远地自偏”

3

(用原文)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9.描写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句子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中“心远”的对象是什么? 官场的生活和世俗的纷扰

九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面对美酒珍馐,“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了 玉盘珍羞直万钱。 诗人内心的苦闷,彷徨,该请激荡。 停杯投箸不能食, 写实:被贬后的抑郁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比喻。形象地解说了作者“行路之难”。 将登太行雪满山。 虚写:想象自己行路艰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 引用伊尹,吕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重新得到重用的渴望。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用短句形式,运用反复的修辞,尾句用疑问,写出了诗人的遭遇坎坷 多歧路,今安在? 困难。体现了诗人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 运用南朝宗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坚信到达理想的彼岸。充满了浪漫与乐观。 ·················································································· 思想内容: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恶,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抑

制的激愤之情;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仍盼望着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

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三个典故:①姜太公垂钓 ②伊尹梦日 ③宗悫“长风破浪” (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 (长风破浪)

练习:1、诗中采用“ 垂钓碧溪 ”“ 乘舟梦日 ”(限四个字)两个典故,表达

了 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2、诗中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豁达乐观 的性格。

3、这首诗感情激荡,一波三折,试简要分析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

用盛宴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接着用比喻具体写行路难,接下来想到两个给自己希望,增加信心的人,当他思路

回到现实中时,内心又一次彷徨苦闷,最后诗人经过内心的冲突,又获得了自信。 4、怎样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的意思?

引用吕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对重新得到重用的渴望。

5、诗歌题目《行路难》的含义是:① 生活之路难以行走 ②人生的理想,人生的抱负难以实现。

4

搜索更多关于: 九年级诗歌赏析部分 的文档
九年级诗歌赏析部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6bn10y33l77xpo57wy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