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问:平时在马路上练习行禅,是否易发生交通事故? 答:觉性不应只在眼前而已,。必须训练到如太阳一般,能同时照到四面八方,所有动静都要知道,自然不会发生意外。
23、问:练习时身体发痒或有蚊子干扰,如何处理? 答:带着觉性去抓痒或赶蚊子,再回到动作练习。 24、问:失眠如何对治?
答:若有失眠状况,可以在睡前做简单的动作,如手拍身侧或腹部,就带着觉性睡去。若有梦境,也应知道自己在作梦,身体处在休息状态,不会有不良影响。
25、问:在与别人谈话时或是听讲时,有无必要做动作来训练觉性? 答:此时可以不必做动作了。除非自己很有把握可以同时观照到说话以及训练觉知力.
26、问:有些人会有抖脚等小动作,这是否意味无觉性? 答:当发现自己的一些非自主性的小动作时,当下就是觉性在起作用了,。如果这个小动作并非不雅观,不必急于令它停止,反而可以在觉性观照下继续这个小动作以增强觉性。反之,则身上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会随觉性增强而减少或消失。之所以会有这些无意义的小动作,是痴心在作用。
27、问:觉性对工作有何帮助?
答:会使工作更有效率,记忆力增强,每件事都能清楚明白。
28、问:觉性与念佛有何关系?
答:没有觉性,就不是在修行,。念佛而无觉性,并非佛陀真实的跟随者,无法得解脱。
29、问:世间快乐与出世间快乐有何不同?
答:一个人得了一种很痒的皮肤病。当他抓痒时,会有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就好比是世间快乐。当他治好了皮肤病以后,他会有另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就好比是出世间的快乐。
30、问:修习毗婆舍那一定以舍摩它定为基础吗? 答:修习毗婆舍那和修舍摩它没有任何联系。
隆波甘恬开示摘要(一)
修行动中禅的重点不在于理解,而是自依止,以己为师,真正脚踏实地去修行。如此才能把自己从苦恼中解放出来。
这次禅七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及增强觉性(觉知、觉性),以便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觉性是超越宗教派别、出家在家之分、各种仪式以及不同语言隔阂的,它是万法之母。因为我们人的身体功能是相同的,心的功能也是相同的,觉性人人具足,只是不显而已。以我多年修行的体验,我保证不会带大家走错路。
佛陀的最根本教育是四念处,即观照身、受、心、法。动中禅乃是以身念处为基础,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身体的一举一动开始训练觉性。等功夫日深,觉性增强后,其余的受、心、法三念处将自然地被观照到。我们要培养觉性,才能跟随佛陀的脚步到达涅槃。
练习此法,智慧自然开展。要很放松,不要紧张地从头到尾都去觉知,动一次知道一次。一套动作完成,共觉知了十四次。觉知不是用肉眼去看,而是用心眼去观,意即停的时候知道停,不必去计数。
坐时开眼,不要眼观鼻、鼻观心,不要凝视某处,轻松地看着前下方即可。呼吸也是放任自然。
经行时可以两手抱胸,或是互握下垂于身前身后,不要前后摆动。步伐自然,不可太快也不必很慢。经行距离约十步即可,直线来回,不必去数步数。转身回走时要由不同方向,可防走久头昏。转身时也要有觉知。
由坐禅换经行或由经行换坐禅时身姿的起身、坐下改变时,最易忘了觉知,故需特别注意。
当察觉妄念时,就表示觉性在起作用。此时立刻回到动作练习,不要被妄念所牵引才好。在培养觉性的阶段,一概不受任何事物影响。
动中禅法乃是以己为师。若能勤加练习,自己今天的疑惑,明天就可能找到答案。
觉性增强后,可以观照出思想的细微动作,何处生,何处灭,慢慢地心与我就会分开,不再执着。
人有两种念头。一种是作主的念头。另一种是与当下所做的事情无关的妄念。觉性所要观照的,就是这种无法作主的妄念。一观到妄念,立刻回到动作练习上。如此,则觉性会越来越强。
久坐身体酸麻,不必强忍。但也不要略有酸麻立即处理,因为觉性很容易被打断。动中禅主要在观身,不是观受,因为受不去观也感觉得到。如果“受”太强而会干扰觉性时,再带着觉性去改变身姿或经行。
觉性增强后,心的状态经过调整,我们的外在行为也会改变,举止更稳重,身体更健康,容光焕发,个人能量增加,更长寿。吃东西不会过量,会懂得拣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我本人三十年来未曾生病。
觉性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在佛陀的时代,佛陀曾教示弟子开发觉性。只要觉性增强的速度大过死亡的速度,则自然不会恐惧死亡。
练习动中禅越轻松,觉性越容易增强;反之,若越紧张,则觉性越不明显。不要有任何负担。
觉性的形成与增强是用身心去体会的,不是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告诉自己什么是觉性。那是不牢靠的,证不到名色分开的境界。觉性必须由自己建立,让身体的动作引导你,不必加上任何思考,让觉性自然显现。此时若有妄念,妄念自然消落,不会干扰我们。但是,这并不表示要去堵住妄念,不让妄念生起。运用觉性起观时,要切记自己是个绝对的旁观者:不管现前有任何感受、情绪、妄想,只要永远保持冷眼旁观,这些境界也会自然消失,不再干扰。要知道这个肉体的我,并非真我,而觉性也只是一条道路而已,一条会通向“道”的路。
觉性就像大象的足迹,容得下其他动物的脚印。佛灭前曾说:你们要时常觉照,要有觉性地修行,不能怠惰。
知识是可以传达的,而觉性却必须自己修来。觉性并非外来的,每个人本来就有,修行只是把它开发出来。觉性是万善之母,修任何法门均须具备觉性。
所谓的僧侣并非指肉眼所见的出家相,而是一种心的状态。所谓戒,也不是指戒律而已,而是守戒的人内心是否清净,而唯有觉性可以使心清澈。所谓定,是指在觉性的观照下,一切身心活动清楚分明而不受干扰。所谓慧,是指境界来了,知道来了,境界走了,知道走了。只要内心清净平静,戒定慧自在其中。吾人开发觉性使它强过念头的牵动,那么行为、语言就得到约束,自然不会犯戒。所谓的内心清净,乃是指心的所有活动都知道得很清楚,念头来了,念头是念头,觉性只是旁观者。一个修行者的真正意义,就是知道当下的一切身心活动,旁观当下的一切身心活动,如此而已。功夫日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