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客户,95%用于出口,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种植农户每年产值达到6.5亿元以上;二是实施机械化移栽番茄幼苗技术,中粮屯河移栽番茄幼苗率先启用机械化,一台移栽机每日可移栽番茄幼苗50亩,移栽效率高于人工25倍,这一全国首创的农业种植技术,极大地提高番茄幼苗的移栽效率和成活率(闫肃,2012);三是先进的产品工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严控皮渣水分和产品粘度、降低水电气单耗、提高产品合格率、运用色选仪筛选原料等核心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采用国际先进的冷破和热破工艺,生产出产品规格、包装规格各异的番茄酱产品,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中粮屯河建立育种基地,推广优异种子、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机械化采收作业,可以说是掀起了番茄种植方式的革命,惠及50万户农户,使番茄平均单产从不足4吨/亩提高到5.1吨/亩。2014年番茄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亩产平均6吨,经过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实现的市场价值约14亿元。 3.“企业+银行+基地+农户+科技+品牌”等运作模式满足了顾客群的多样化需求。中粮屯河依托新疆独有的自然和气候资源,为了满足顾客群的多样化需求,推行订单农业,形成了以“企业+银行+基地+农户+科技+品牌”、“龙头企业+专家指导+种植基地+订单” 以及针对高端客户实施的“四结合”(原料品种选择+育苗移栽+面积落实+田间管理到原料收购)等多种运作模式,确保原料的供给。第一模式中的基地
包括种植和生产基地两种类型,其中种植基地是通过兼并和租用的模式获得,生产基地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几乎覆盖了新疆大部分番茄种植基地,通过扩大连耕面积,在一定程度上便于番茄的田间管理和机械化种植采收。第二运作模式中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企业为签约订单的种植大户垫付种苗款,或银行直接向种植大户发放贷款并由企业担保,通过三方协议要求农户的种植原料供应给企业,这样既为农户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为企业提供了稳固的原料基地。第三模式把农户纳入到了整个产业链体系,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扩大土地连耕面积,也可以通过给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带领农民发展机械化农业。这样以企业为主,联动基地,进而联动农户的模式,在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也可以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增加他们的收入方式。 结论及建议
中粮屯河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符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未来农业发展道路的要求,依靠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例证了可以增加市场垄断力,消除市场压制,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有助于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另外,对于解决农业利润较低,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扩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为此,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的建议如下:在政府方面,一是统筹规划基地建设。政府应该通过政策的引导,依据番茄原料的特点,加工要求和产量等条件,统筹基地的区域分布,协调全疆企业落实原料种植面积,在确保原料供给和生产目标的完成的同时,可以有力的规避由盲目扩张引起的价格震荡,这样有利于番茄基地建设和番茄加工企业原料需求量的相互匹配。二是鼓励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农业的根本出路,通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才能实现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解除农业经济发展的多种限制因素,提高资源的转化率,有力地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徐振宇等,2014)。三是应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免费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推广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重点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化推进中对人才紧缺的问题。
在企业方面,一是在整合产业链的同时,应同时匹配与产业链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强化全产业链的战略规划,注意产业链节点间的协同。二是提升企业的协调能力,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运行对企业的协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管理的跨度较大,既要强调统一化管理又要有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如果协调能力不到位,很容易弱化全产业链的作用,也容易阻
碍产业链节点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最终影响供需的不平衡。三是立足于全产业链的主体企业。全产业链的发起者便是全产业链的主体企业,在产品或者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产业链上所有参与者一定是围绕做大做强主体企业而选择向下游或者上游延伸来形成全产业链的,切不可盲从。 参考文献:
1.许益亮,靳明,李明焱.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研究―以浙江寿仙谷为例[J].财经论丛,2013(1) 2.闫肃.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分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2(1)
3.冯长利,兰鹰,周剑.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价值创造路径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2)
4.徐振宇,李冰倩,王跃.论“全产业链”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中粮集团为例.商业时代,201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