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权利。”而这种民主权利又是推进民主政治的重要工具:“民主权利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是人民积极参加国事改进政治的重要工具。”
在新闻自由的抗争中,为保全报格人格,邹韬奋在《生活》周刊停刊前一年已经刊载了《与读者诸君告别》一文,明确表示宁为真理而玉碎,不愿屈服而瓦全的决心:“本刊同人自痛遭无理压迫以来,所始终自勉者:一为必挣扎奋斗至最后一步,二为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决不为不义屈。”
在阅读本书时,“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决不为不义屈”的那一份决然,直至现在,依然在笔者的内心中澎湃着。这一份坚守的力量,值得我们每一个新闻人所为之赴汤蹈火。当然,苟活于世也很重要。
二是做报人应有责任精神
报人应负责任,这是邹韬奋新闻出版伦理思想乃至整个新闻出版思想的核心之一。
韬奋精神是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可以体会到,邹韬奋负责的新闻出版伦理思想最集中地就体现在为“大众谋取福利”这一方面,即为大众办报,为大众出版,并最终为大众谋取福利。
他说“我们都是以新闻事业为职业的记者,深知道我们的责任是要做民众的耳目,民众的喉舌,要把国家民族所遭遇的实际情形,坦白地报告给读者为了国家民族前途的利益,说民众所必要说的话。”
他认为,报人应该是‘民众喉舌’,这是无可疑的。平时这样,在非常时期更应该这样。要真正成为“民众的喉舌”,就必须对大众
负责,以大众利益为中心标准。而许多报人并没有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所做的言论不痛不痒,无益于大众、国家及民族的利益。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些大报经常做一些“宴寥数语”、不痛不痒的言论,对此,邹韬奋委婉地提出批评说:“我常觉得有许多人立于可为的地位,对于国家社会可有较大贡献的地位,却辜负了那个地位,未免可惜”。对不关民众利益痛痒,大众读后毫无收获的评论文章,邹韬奋认为大可不必做,因为在他看来:“报纸的评论一方面是代表奥论的,一方面是指导民意的,至少也要给予读者对某问题获得多少知识或卓见。”
回想自己当初选择新闻,就是凭着一腔以新闻改变世界的热血。那一句“铁肩担道义”总让人感觉,那握在手中的笔仿佛一把利剑,划破迷雾,令世界重现阳光。后来发现,我这破剑不大行。好在现在写的新闻评论都是自己想说想表达的意见,也确系推动了一些当地行政管理政策的改善,也算是有所用处吧。
然而,我知道,我们这一代新闻人要做的,还有更多。愿我们都能秉持着真正的韬奋精神,在新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