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5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讨论稿)
一、防治工作现状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民
的健康。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身体健康,在“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乙肝的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于1979年和1992年开展了两次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摸清了病毒性肝炎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针对乙肝高流行问题,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对乙肝防治工作的力度,开展科学研究,制订防治策略,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控制乙肝的流行与传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力推行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策略。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并颁布了《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有利推动了乙肝防治工作。
当前,我国乙肝防治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乙肝病毒携带率为9.75%,推算全国有6.9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据专家估计,目前中国有现患慢性乙肝病人2,000万人。在中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多年来乙肝的发病数和发病率一直高居前列。乙肝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乙肝是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引发一系
列社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此外,目前我国乙肝预防控制工作状况和投入力度,与实际工作需要,与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是近年来一些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对预防控制乙肝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研究部署和政策保障。乙肝防治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各项措施的落实,部分地区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实施进程缓慢。社会宣传引导不力,群众对乙肝的认知普遍缺乏,医疗性活动中不规范操作、不安全注射等造成经血液途径传播隐患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和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着乙肝控制工作。
乙肝的预防控制是关系亿万民众的健康大事,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为加速乙肝控制进程,特制定此规划。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总体目标
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至2015年使我国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 (二)具体目标
1、10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 2、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
3、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低于7%的省份,进一步降低
1~1.5个百分点。 (三)工作指标 到2015年:
1、新生儿全程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0%以上;
2、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75%,其中以县为单位东部省区、中部省区、西部省区分别达到90%、80%、70%。
3、2002年实施乙肝疫苗儿童计划免疫后出生的儿童应全部接受接种;
4、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5、从事乙肝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的乙肝防治知识培训率到90%以上;
6、建立完善的乙肝流行病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
7、预防接种及医疗注射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材,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预防接种使用一次性自毁式注射器材。 三、预防控制策略与主要措施 (一)强化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1、认真落实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对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是国家控制重大传染病乙肝的主要策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精心组织实施。 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为目的,确定合理地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和接种周期。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外超生儿童及其他丧失预防接种服务机会儿童的管理力度,
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保证所有儿童拥有充足的和均等的机会获得预防接种服务。在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牧区和湖区等,每年要保证至少提供6次常规预防接种服务。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医疗卫生机构和单位的管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责任,密切合作。要严格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要求和谁接生谁负责接种第一针的原则,确保新生儿能够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提高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以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和对孕产妇的宣传,提高他们对首针及时接种的正确认识和参与意识。各地对乡村医生为在家出生新生儿及时实施接种的应给予报酬上的奖励。
各地要在国家制定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有关技术方案及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各级要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及接种对象的人口数据档案。及时收集最新的人口数据,掌握当地儿童(含流动人口)出生、流动状况。加速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疫苗管理和冷链管理,建立全国免疫规划疫苗、冷链管理机制。建立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管理网络,实施儿童接种情况的个案管理,提高免疫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认真落实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记录和查验儿童接种疫苗情况的凭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接种单位,要认真做好出生儿童的建证工作,主动与教育部门协作,落实儿童入学、入托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对未完成接种或接种不全的儿童,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