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谈诗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13:30: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摘要:《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氓》是《诗经》中“卫风”里的一首民歌,这首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好的一首弃妇诗。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正面自叙的手法,以沉痛的语气回忆了弃妇自己从初恋时对纯真爱情的期待,婚后对丈夫的勤劳忠诚,到被负心汉遗弃的婚姻悲剧。弃妇悲剧的成因有夫权制度的压迫、文化背景的冲突和个人意志的觉醒。《氓》以塑造具有强烈自省意识和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为手段,猛烈地抨击和批判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制度,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对后世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力。

关键字:《诗经》;《卫风 ·氓》;弃妇形象;悲剧价值

谈《诗经·氓》中弃妇形象的悲剧价值

一、《诗经》及《卫风·氓》作品简介

(一)《诗经》及其文学影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三百零五篇,除此之外还有有目无文的“笙诗”六篇,反映了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社会风貌。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于是尊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本为乐歌,按其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出自各地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学殿堂内的一枚耀眼夺目的艺术瑰宝,一方面以其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朴素的语言艺术影响了我国抒情诗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广泛的创作题材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族观念和人文主义精神,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传统。

(二)《卫风·氓》及其主题简介

《氓》是《诗经》中“卫风”里的一首民歌,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好的一首弃妇诗。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正面自叙的手法,诗中女主人公以沉痛的语气追忆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直至被遗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其对自己婚姻的悔恨决绝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上受压迫这一主题,诗中塑造的弃妇形象突出,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极富现实批判精神,从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诗经·氓》中的弃妇形象特征分析

“痴情女负心汉”的故事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都有类似题材,《诗经·氓》中的女子便是在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中受尽凌辱,因年老色衰遭遇丈夫背叛、兄弟唾弃的典型弃妇形象。该形象的塑造是按照她从初恋时的天真纯情、结婚后的温柔勤劳到被遗弃的坚决自重这一发展过程而构建起来的。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演变过程及其性格成长变化的三个阶段就是典型弃妇形象的塑造过程。

(一)婚前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诗歌从两人热恋的场景开始描写,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天真烂漫、相信爱情的恋人,她同一般少女一样,在“其叶沃若”的年纪,享受着“窈窕淑女,君子好述”的浪漫与快乐,正因为她的天真无邪,使氓有了可趁之机。氓表面看起来淳朴敦厚、聪明勤劳,以至于当他以贸丝的名义来与她商量婚事的时候,涉世未深的她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蒙蔽,怦然心动,爱的如痴如醉,否则又何必远送,渡过淇水,“至于顿丘”呢?当氓责备她故意拖延婚期时,姑娘纯真无邪地把氓的“怒”看作对自己热情的一种“爆发”,她不顾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礼数,私下与氓许下了“秋以为期”诺言。与氓私定终身后,她将一片痴情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为了爱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彻底挣脱了世俗的樊篱,敢作敢为的胆量与勇气令人钦佩,为后来性格的叛逆,做了必要的铺垫;同时也为自己留下祸根,以至于后

来被弃后,非但得不到社会的同情,反而被兄弟耻笑,显然与其私自许婚有关,在此已经可以感受到旧礼教这张无形的潜网。而此时的她步入爱河,不再掩饰自己的感情,以纯真之心去爱氓、思氓、恋氓,情感也是随之而动,“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在与氓的小别后,痴情的女主人公依依不舍,爱意绵绵,整天翘首以盼爱人的身影,望穿秋水等不到心上人时着急落泪,一见到心上人便兴高采烈、有说有笑,以此塑造出了她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动人形象。“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纯洁无邪的她因为在热恋中,对占卜的结果毫不怀疑,盼望着氓用婚车来迎娶,她便带着自己和财物一股脑儿嫁给了氓,也为她日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二)婚后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婚后的女主人公勤劳贤惠,在她的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劳动妇女传统美德的璀璨光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与氓结婚以后的她,面对贫寒的家境毫无怨言,在她的心目中,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便式是她的终身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任劳任怨,“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她早起晚睡、披星戴月的操劳,甚至不惜以牺牲青春为代价而含辛茹苦地奋斗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昔日姣好的容貌逐渐失去,取而代之的是面黄肌瘦、憔悴疲惫,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何其伟大!婚后女主人公的形象虽然令人感到心酸,但她那质朴勤劳、坚强无私的美德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深入人心,得到了历代读者的歌颂和赞美。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反映了广大劳动妇女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女主人公所体现的宝贵品德,也正是广大劳动妇女所崇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传统美德的光环之后,也还折射出夫权制的对女性的毒害现象,夫权制的思想使得广大的劳动妇女误认为为人妇就应该做牛做马、任劳任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的不平等,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揭示了夫权制的残酷性。

(三)被弃后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俗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艳”,这样一位集美丽纯情、勤劳无私于一身的女主人公,辛勤操持家务,往日的姿色渐渐失去,而氓却是一个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的小人,曾经许下白首偕老的誓言,如今成为了一句空话,他逐渐地对妻子失去好感,开始显露其卑劣的品行。诗中的男主人公氓,是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中负心汉的典型形象,面对妻子的年老色衰,他暴露了异常凶残的的本来面目,向曾经与他同甘共苦,将宝贵青春与爱情奉献给他的结发妻子报以无情的讥讽与暴力,用残酷的现实告诉女主人公,她所爱恋的氓是一个负心忘义的小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用肥沃的桑叶来比喻女子年轻时的美好,以斑鸠贪吃桑葚来比喻女子沉醉于爱情之中失去自我,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她冲破礼教的束缚,无所顾忌地嫁入氓家;曾几何时,为了缔造美满的婚姻,她艰辛劳作,牺牲自我,贡献出了女人的青春年华,奉献出了妻子的一片真心。而如今,负心的氓却不念旧情、背信弃义,家庭生活开始得到稳定与改善之后,索性一脚将她踢出家门而另寻新欢,让她成为了旧社会所不齿的“弃妇”中的一员。“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由此可知女主人公已经彻底被氓所遗弃,她痛心疾首,眼含泪水回到了家,本

想把自己的痛苦与忧伤告诉家人,却未曾料到自己的亲人也咥笑她,此刻的她彻底失望了,泪水只能往肚子里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如此悲伤,令人不忍卒读。

然而,我们不能将其归并到那些忍气吞声、屈服于命运,只会在自己的悲惨往事中自怨自艾的弃妇中去,被弃后的女主人公刚强不屈、自尊自重,经过痛苦思索之后,她没有自暴自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当她看透了氓的卑鄙无耻,感受到整个社会包括亲人对她的冷酷无情之后,她不再心存幻想,而是向命运宣战,依靠自己坚强的生活下去。生活的磨难只为丰富她的人生阅历,坎坷的遭遇只为成就她的坚强不屈。她的性格在经历了风雨的磨炼之后,由过去的纯洁善良,变得果敢而刚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对于氓的冷酷无情、粗暴绝义的行径,女主人公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总结血泪教训,告诫天下女子不要重蹈覆辙,她将被弃的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将辛酸的泪水咽进自己的肚子,毅然发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之誓,从此一刀两断,不受彼此的制约,这是何等的勇气与决绝的态度,却是女主人公在悲痛、绝望中觉醒,转而积极、反抗,在无限的愤懑中向奴隶社会夫权制度发出的令人惊愕的呐喊。“这一呐喊,是她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她的叛逆性格业已形成;这一呐喊,喊出了在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中被污辱、受迫害、遭抛弃的劳动妇女与命运抗争的、发自内心的呼声;这一呐喊,也是对大大小小的“氓”式的夫权人物的有力抨击和谴责。”①她更喊出了一位女性对男女平等这一基本人权的渴望,毫无疑问地展现了她所具有的独立意识,她对自己命运和当时社会的深层次思考,其反抗行为实际上揭露了古代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控诉了男尊女卑的夫权制度的罪恶。

三、弃妇悲剧的成因

(一)夫权制度的压迫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所说:“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②《诗经》所描述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制度形态业已形成,宗法礼教的实行虽然不至于像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彻底,但女性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庸已然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失去婚姻的妇女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如同失去了惟一的依靠和出路,多数只得以悲剧收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夫权社会里,因为男性掌握经济大权,从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而女性自进入父系社会之后,社会地位逐渐衰弱,女性往往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靠着依附男性而存在。在男尊女卑、夫权至上的古代社会中,夫权不仅有道德伦理作保障,甚至受到了法律制度的保护,它如同套在妇女项上的枷锁,使得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为她们的社会角色是附庸,所以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极其不平等。当全社会都站在男性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中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女性在强大的夫权文化的覆盖下迷失自我,女性被道德化、制度化地剥夺了人权,更不要说从女性视角审视不公了。《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婚前对婚姻生活的幻想中醒来,回想起自己嫁给氓之后的日夜操劳,回首自己的心路历程,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遭遇不仅仅是个案,而是千千万万当时妇女生活的缩影,

搜索更多关于: 谈诗经 的文档
谈诗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81dr8dxdu208bj78dq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