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注册职业经理人培训认证
毕 业 论 文
关于当前楼市的几点思考
指导老师姓名 叶守礼 论 文 作 者:王惠恩 作 者 单 位:徐州海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申 请 级 别 论文提交日期 2008年11月14日 论文答辩日期 证书授予单位 中国企业评价学会
中国注册职业经理人培训认证
考试中心 二00八年十一月
1
目录
一、楼市问题的历史沿革 ............................................................................................... 3 二、近年房价上涨的原因 ............................................................................................... 4 三、房价泡沫的分析 ....................................................................................................... 5 四、房价问题的解决之道 ............................................................................................... 6 五、【参考文献】 ............................................................................................................. 7
2
【摘要】
房价上涨的原因、楼市泡沫与政府行为模式
【正文】
本次“徐州2008住博会”的主题是楼市的“信心与决策”,这也是近期关于楼市的热点话题。2008年无疑是房地产业的一个十字路口,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消费者,都十分关心以下几个问题:房价是否已经到了拐点?房地产的泡沫有多少?对未来的楼市是否有信心?对此,在访谈中我已经讲了不少观点,在这里略作整理,并作一些补充,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楼市问题的历史沿革
楼市的问题在中国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更多的被提升到社会问题的层面。事实上,楼市问题也确实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改革开放30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这种变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至2000以前,福利分房和商品房双轨制并行的时候。当时商品房作为新生事物,虽然有效的释放了压抑已久的住房需求,但仍然无法改变商品房作为福利分房的一种补充的地位。商品房的主要购买人群以商人,个体户、海外归侨为主,属当时先富起来,但仍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也因此,商品房市场发育很不成熟,产品单一,几乎无营销可言,开发模式参照集资建房的模式,但房价却要高出许多。集资建房是一种变相的福利分房,它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在这一阶段之前,计划经济年代的福利分房,住宅的形态以大院或筒子楼为主,不讲究住户的私密性,也没有体现个体的差异,几乎全国上下都是一种模式:机关大院、分割但排列有序的卧室、共用的卫生设施、食堂,等等,仅能满足居住的需求。大院或筒子楼发展到集资建房,住宅的观念才出现第一次革新,单元房(英文为apartment或flat,一般译为公寓)开始大行其道。这种单元房在形态上具有国外公寓的特点,但是在软件上(如物业服务和周边配套)几乎为零。而且,这种集资房仍具有福利的性质,建设用地一般是划拨的,而非市场流通的,这时候房价基本上体现的仅仅是建筑成本,远远谈不上市场化;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体制外人员的住房问题,商品房在较大城市或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但是它的市场化程度也是很低的,其中土地的取得并不规范,而且大部分开发商其实是有政府背景的,政府直接参与开发,形成“与民争利”的局面。这时候商品房的价格体现了垄断性,与集资房的房价有天壤之别。所以大部分人仍寻求体制内通过集资房或公房来解决住房问题,当时的房价并不象现在这样形成社会问题。1992邓小平南巡以后,商品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体制外的购买力也大大的增强,商品房市场也曾经有一段高潮,到1997年的时候,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房价第一次出现了泡沫。但97年以后,房价仍一直低迷,一直到2002年。
第二阶段:2000年至今,属于房地产市场化高速发展的阶段。2000年前后,国家出台政策,正式取消福利分房,取而代之的是货币分房。这对中国的房地产
3
市场而言,是个标志性的事件。这意味着所有的住房需求——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内,无论是福利性的还是市场化的,无论是钢性的还是投资性的——全部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同时,房价的双轨制也正式结束,为形成一个统一、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以2003年为界,又分成两个阶段。从2000年取消福利分房到2003年期间,房价并没有因为需求的释放而发生井喷,相反,市场依旧低迷,市场竞争仍然十分激烈。这其实是房地产业畜势待发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行为开始退出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开发商开始修练内动,开始在产品的营销、产品的品质上下功夫。一些劣质的开发商被淘汰出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分工更细致,专业化程度也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的发育也更加成熟。同时市场需求也经过多年的积累,它需要一个有效的激发。直到2003年房贷市场开始起步,金融杠杆提升了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力,房价终于进入持续5年的上涨通道。这5年的时间是典型的“价格推动型”的房地产市场。房价上涨推动地方政府投入城市化建设的热情,也推动了大量资本的涌入。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开发商能够在营销模式和住宅品质上大做文章,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于是,全新的设计理念,全新的住宅科技和全新的生活方式,都被引入房地产营销,不得不说,这五年的时间,房地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也不得不承认,房地产业的庞大产业链效应,拉动了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价格拉动型市场,不可避免要透支对未来的预期,于是,这两年关于“房价是否有泡沫,楼市是否该到了拐点”的讨论又喧嚣尘上。
二、近年房价上涨的原因
存在即合理。房价上涨,不能一意味的指责开发商的暴利,也不能全盘认为高房价就是泡沫。这5年的房价疯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市场有钢性需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2000年停止福利分房,使市场需求得到释放。这种释放简直可以用“井喷”来形容。二是这五年是中国城市化最快的5年,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大量的钢性需求。有人认为进城的农民缺乏购买力,这种需求是有限的。笔者不这么认为。进城的农民,有相当一部分是先富起来的农民,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农民的购买力甚至要远超城市居民。即便是进城寻找工作机会的农民,本身确实不具有购买力,但却增加了对租房的需求,或者购买便宜的旧房。这些需求,使得城市居民有条件以房养房,通过购买新房改善自己的住宅条件。
其次,地方政府推动的全国范围的“经营城市”运动。朱榕基实行两税制以后,增值税、营业税等大项的征税权收归中央,中央税收大幅提升,但地方政府的税收却大大的萎缩。于是,地方政府另辟新径,通过卖地来增加财政收入。一般采用两种模式,一是通过大量投入市政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主题,使得地价升值,称之为“经营城市”;二是在城市效区选扯建设新的行政中心,搬迁市政府,以吸引开发商来投资,称之为“造城运动”。无论是经营城市还是造城运动,客观上,政府对市政建设的大量投入,必然体现在了土地价值上,土地升值成了房价疯涨的有力推手。
第三,住宅品质的提升也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市场的充分发育,专业化程度和营销水平的提升,现在市场上商品房,已经不是当初简单的钢筋混凝土空间,而是由创意、新技术、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具体来讲,比如,你很难想象,在徐州这样的二线城市,我们做东南郡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