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苍南求知文化补校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苍南求知文化补校第七次月考试题 语
文 试 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稍息(sho)豇豆(jing)辎重(z) 肚腩(nn) 体己话(t) 胡子拉碴(ch) B.水獭(t) 秕谷(b)
豆豉(ch)磨面(m) 肩胛骨(ji)脚踏实地(t) C.秸秆(ji)
虐待(n) 结束(sh)攥紧(zun) 一溜烟(li) 酒阑灯炧(xi)
D.吱声(zh) 酝酿(ning)劈柴(p) 拥趸(dn) 擀面杖(gn) 烟熏火燎(lio)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旷野,苍穹弥漫着难言的静穆;溪畔,我只是驻立凝望,凝望着瀑布迸溅出阵阵水雾,桥边的草地上野花绽放,蜂围蝶阵,偶有稀零水珠飞来,惊得蜂飞蝶舞,让人忍俊不禁。 B.用一炷香的时间,让我在记忆之杯中,斟上满满的甜蜜与遗憾,刹那间,我仿佛与深藏于浩瀚宇宙中心的神秘幽冥灵犀相通,犹如醍醐灌顶,天日霎时洞开。
C.冬日暖阳悄悄从窗棂间爬进来,跌落于叶嘉莹紫罗兰色的开衫。她身后,洁净的书桌上摆满她常用的图书典籍,简朴的白墙缓释了一壁书柜的凝重,白墙上悬有匾额,上面是顾随老师手书的她的大道无雍塞,独行天地间的人生格言。
D.中青年国画家齐人画一茎一叶,一花一蕊皆揣摩入微,出之笔下或尽意泼撒,于墨彩淋漓处传达的物象的神韵而不失其本质;或精勾细勒、于状物描形中保持气韵的灵动而不失于刻板,用工笔和写意两种基本对立的技法,根据描写物象的要求而斟酌用之,既有结构严谨的造型能力,又具时代气息的笔墨韵味,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
B.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生了石破天惊的变化,国家和地方对城市建设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之大,都是空前的。
C.一个人如果总是在约束下生活,就会少一分天真,少一分自由。我愿意过一种挥洒自如的生活,我愿我的人生如行云般随意舒卷。
D.大约是诗穷而后工的缘故吧,在北宋许多大诗人还没有起来以前,这两位诗人成为 了当时诗坛的一对执牛耳的人物,时人号称苏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检查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及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
B.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监督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官员合法财产如何界定等,毫无疑问成为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能出台的最大障碍。 C.2012年柏林电影节金像熊影片《凯撒必须死》,没有一位演员出席颁奖典礼,因为该片所有演员都由意大利一所监狱里的死囚出演。
D.从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反应迟钝,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精神不振。 5.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深入,就越感到自然力的伟大、神奇,越感到生命的珍贵和困惑。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只不过是受到自然羽翼庇护的一枚脆弱的薄壳鸟蛋,只不过是在母亲慈爱目光下蹒跚学步的孩子。
人类是大自然依据某种规律生成的艺术。 人类应该充分地尊重充满奥秘的自然。 正如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所说:从最小的苍蝇到神下凡化身为基督的神灵,每一件事对我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 A. B. C. D.
6.下面两幅图片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2013年4月23日)的宣传海报,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内涵,要求均不超过10个字。(4分) (甲图) (乙图)
甲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开播后,反响强烈。大会参赛者为初中生,成人体验团也同步听写。但成人体验团听写熨帖的正确率仅为10%,听写癞蛤蟆的正确率也只有30%。一些成年观众随节目自我检测,结果很汗颜。大会导演组透露,第一份预测题测试大学毕业5年后的成人,正确率为40%;测试初二学生,正确率达80%。
(1)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你得出什么结论?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不超过20字。(2分)
(2)根据材料中有关内容,概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举办的宗旨。(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灯光上网Lifi实验成功
一直以来,在一个人的头顶上画一个闪亮的灯泡,被用来象征一个发明家的灵光乍现,但是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灯泡本身点亮了奇思妙想:依赖一盏小小的灯,将看不见的网络信号,变成看得见的网络信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最新发明了一种专利技术,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这个过程被称为可见光通讯(VLC),人们常把它亲切地称为Lifi,以示它能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可能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这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网络技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很近,它正从复旦大学实验室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日前,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出好消息,
Lifi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LED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课题研究人员迟楠教授指出,光和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研究中,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亮了表示1,灭了代表0。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就这样,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了有效的传输。灯光下的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迟楠告诉记者,与现有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讯安全又经济。WiFi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无线信号穿墙而过,网络信息不安全。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讯中一扫而光。而且,光谱比无线电频谱大1000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网络设置又几乎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
当然,作为一种尚在实验室的全新网络技术和产品,其未来潜力也不应被过分高估。因为,从灯光通讯控制到芯片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产品,都是研究人员‘动手做’,要真正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迟楠认为,Lifi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若灯光被阻挡,网络信号将被切断等等。因此,它并不是WiFi的竞争对手,而是一种相互补充,有助于释放频谱空间。 8.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Lifi灯光上网技术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发明的。
B.Wifi通讯的媒介是无线电波,而lifi通讯的媒介是光,两者都属于电滋波。
C.Lifi灯光上网技术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D.我国的lifi上网技术因复旦大学实验室的成功试验正朝我们一步步走来。 9.下列对lifi技术传播网络信号的原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在平常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 B.微芯片能自动控制电灯开关,开表示1,关代表0,所以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
C.利用LED灯实现网络通讯的技术关键是二进制的数字语言能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有效的传输。
D.灯光下的电脑只需安装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就能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成功接收网络信号。
10.lifi通讯与wifi通讯相比具有哪些优势?(3分)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1-15题。 消失的油布伞 马卫巍
油布伞消失了。
我翻遍每个角落,都没有找到它的影子。那是一把重重的油布伞,闪烁着斑斑点点的水渍,有些发黄,也有些昏暗。整把伞飘荡着一种淡淡的味道,像槐花的清香,又像田野中蒲公英的气息。
油布伞本应是油纸伞才对。油纸早在多年前已经烂掉了。北方干燥的天气使它过早的夭折。一面淡青色的油纸,几笔水墨,便勾勒出了江南娇美柔情的女子。山在远处,树在远处,思念也在远处。时间将油纸撕裂,将水一般的女子撕裂,将遥远的山与水撕裂,也将梦里的
爱情撕裂。撕裂所有的一切,伞柄与伞骨竟然有一些狰狞。没有伞面支撑,伞骨好像风雨中漂泊的孩子,零零散散的遗落在院子的每个角落。
奶奶小心翼翼地把每一条伞骨捡起,穿插在伞柄上面,然后用自制的油布,慢慢地把它支撑了起来。当然,这把伞也一下子变得丑陋无比。在我眼中,奶奶亲手把一个水乡的美丽女子变成了加害白雪公主的老巫婆。见证美丽到消亡的过程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美丽应该永远存在,即便终会消失,也应该隐藏在心中。 但是,奶奶依旧很喜欢它。
我曾记得,在每一场萧瑟的秋雨中,她都会撑起这把笨拙的油布伞,颤悠悠地漫步在巷子里。那些雨丝是往事的追忆,不停的降落下来,打入心扉。巷子的土墙经历了一个世纪,漫长而又幽远,她把自己埋在里面。有时候,爷爷也会陪着她出来,油布伞撑起了两个人的世界。他们曾在南方生活了十一年,在那里生了三个孩子。这把伞是生活的起点,风雨中,他们一路慢慢走来。爷爷尽量向外探着身子,大面积留给有点胖又有点矮的奶奶,伞面上滴落的雨珠打破了巷子的宁静,喃喃中,是他们两个人永远不老的秘密。
燕子,燕子。对于这种景象,我一直把奶奶当成了一只燕子,一只年老的燕子。她跟随爷爷从南方来到北方,就再没踏出村子半步。大多时候,盘坐在炕头,戴着老花镜,双手勾着一种用棉线织成的花布。那双手布满了斑驳的陈年痕迹,是一条条干涸的河流。整个下午,奶奶把自己埋在窗子射进来的阳光里。爷爷坐在圈椅上面,听着马奚杨谭,听着梅尚程荀,偶尔,也有单田芳的评书。他的右手食指异常突出,不紧不慢地敲打着桌面,好像一只跃动的甲虫。一壶茶、两只碗,茗气弥漫了整间屋子。爷爷将一只茶碗端到奶奶近前,两个人便沉默在落寂的阳光里。
油布伞就在桌子的一角,爷爷把它竖在那里,有些突兀。在屋子里,它的位置无疑是最高的,能够看到每个地方。锣鼓铿锵,丝竹之乐,都在伞柄与伞骨地折叠处形成经久不息的回响。茶的香气沁润了厚厚的油布,使它四周闪起了一圈光亮,平常时候,它会散发出一缕茉莉的味道。我相信,它记录了他们的每一句话。每条油布与伞骨接触的边缘,被奶奶用一种自制的麻绳捆了起来。麻绳是红色的,这种颜色和伞骨的暗紫色、油布的灰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即便是这样,依旧被奶奶布局得非常巧妙。 不得不承认,对于这把略显笨拙的油布伞,我慢慢地觉得它好看起来。因为,每个早晨,只要到了奶奶家,我都会看到它,它和爷爷、奶奶是同等的存在,不可忽视。有一次,奶奶曾对我说:以后这把伞会传给你,当你的成年礼物。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很认真,不是开玩笑的样子。我似懂非懂,但不敢正视她的眼睛。在奶奶等待我的回答中,我使劲点了点头。 可是,这把伞终究是消失了。它不可预见地走到了别处。但我可以肯定,奶奶去世后,这把伞并没有同她葬在一起。在后来,爷爷曾多次望着油布伞怔怔出神,偶尔还会喃喃地说几句话。油布伞成了连接另一个世界的信物。
巷子里没有了油布伞,冗长的过道就显得阴沉了许多,破败的院落遮蔽了所有,看不到沉落的夕阳。爷爷步履蹒跚地走出来,身后是一双空洞无期的双眼。一只蝙蝠慌慌张张的逃出来,撞入即将黑暗的天空,消失不见。这时候,我又闻到了槐花的味道、蒲公英的味道、茉莉的味道。天空中张扬这一根根巨大的伞骨,笼罩了整个世界。 是的,那是一把油布伞,就是那把油布伞。 (选自2012年第7期《文学与争鸣》) 11.简析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2.为什么把一直把奶奶当成了一只燕子?(3分) 13.简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4.文中反复写到槐花蒲公英和茉莉,有何用意?(4分) 15.联系全文,概括油布伞的象征意义.(5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