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校长职级制:内涵、要义及实施建议
作者:倪娟
来源:《江苏教育》2016年第10期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公办学校校长的管理主要照搬普通行政官员的级别与套用教师职称系列运行。校长虽具有领导与管理的职能,但他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官员,也不等同于一般的教师。原有校长管理制度与中小学校长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并不切合,已越来越不适应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少数地方开始尝试校长职级制这一新型校长管理制度。
【关键词】校长职级制;背景;内涵;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2-0033-03 【作者简介】倪娟,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化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校外兼职博导。
长期以来,我国公办学校校长的管理主要照搬普通行政官员的级别与套用教师职称系列运行。职业发展上,照搬教师的职称序列;工资待遇上,在按相应教师职称领取工资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级别获得相应的行政补贴;工作范围上,既要承担教学工作,也要担负起学校管理的重任。校长虽具有领导与管理的职能,但他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官员,也不等同于一般的教师。原有校长管理制度与中小学校长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并不切合,已越来越不适应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少数地方开始尝试校长职级制这一新型校长管理制度。本文就校长职级制产生的背景与实施进展,来重点分析阐述该管理制度的要义与内涵,提出推进建议。
一、校长职级制的背景与进展
为进一步提高校长专业水平和领导能力,促进校长跨区域、跨学段交流,引导校长志于专业、终身从教,把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工作的新需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试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重申并强调“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2010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制定校长任职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推行职级制管理是对我国传统校长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中小学校长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制度保障,这一观点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认同,并作为当前校长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取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