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项目启动,最终实现棚改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棚户区改造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稳定,保证了我国棚户区改造的顺利进行,并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
3.棚户区改造有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与以前相比,目前棚户区改造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投入的资金占比相对较少。截至2013年6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为17.9万亿,相比2010年底的10.7万亿,同口径计算的结果约为15.9万亿,增幅为48.6%。2013年下半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偿还规模高达2.4万亿,占22.9%,2014年为2.38万亿,占21.9%,2015年为1.86万亿,占17.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增速过快、偿债期过于集中的风险。因此,目前的棚户区投融资模式有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据估计每年有利于减轻地方政府约3000亿元的偿债压力。
4.棚户区改造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棚户区改造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棚户区改造有利于增加棚户区居民的收入水平,由于这部分人群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更有利于扩大消费。居民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进一步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区,会形成新的商业中心,餐饮、娱乐、社区服务、文化产业等服务业将会得到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缩小了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有助于缩小城市内部的二元差距。由于前期的过度扩张和当前的需求不畅,我国一些传统行业、新兴行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均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都在80%以下。棚户区改造投资增加了对钢铁、水泥、煤炭、电力、平板玻璃、铁合金等产品的需求,有助于这些行业消化过剩的产能。
棚户区改造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棚户区改造,不仅建设了大批居民回迁住宅,而且通过土地置换和整理,实现了与工业集中区规划、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城中村”改造以及国有土地开发升值的有机结合,大力优化了产业和用地结构,也促进了旅游、社区服务、资讯等服务业发展,也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棚户区改造带动了房地产及相关联行业的就业,直接创造了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直接安排了大量棚户区居民从事房屋拆除、生产运输、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等就业岗位。在棚户区改造中建设的大量回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中小户型住宅和低价住宅,增加了市场有效供给,缓解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稳定了房价。而对于腾空出来的土地经过合理配置,又可以建设商品住宅,极大地改善了住房市场供应结构,满足了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的居住需求,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与房地产相关的多个行业的发展。
棚户区改造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由于棚户区的大量土地被低效率占用,有的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低,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因此,科学合理规划改造棚户区,将明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外延式发展对土地的占用,最终实现了走集约型、内涵式、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在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建住宅全部建成了节能省地型建筑。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经济预测部 刘玉红、张前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