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误诊,也需病家反思
作者:王柏强
来源:《家庭医学》2006年第12期
王老太的孙子肺炎刚好没几天,又因剧咳不止来到儿童医院。在急诊室,大夫问:“孩子吃了什么东西?”老太太脱口而出:“花生米”,但很快又改口说:“什么也没吃”。之后无论大夫怎么询问,老太太就是一句话:“什么也没吃。”两周之后,一直当作肺炎医治的孩子仍不见好转,大夫们急请耳鼻喉专家会诊。气管镜一查。真相大白:“支气管异物”。当大夫将一枚半截发黑的花生米夹出孩子口中时。王老太掉了眼泪。原来孩子在家吃花生米时突然摔到地上,异物进入支气管。王老太怕孩子父母责怪,对大夫说了慌,造成误诊——
看病难,对于病家来说,最难忍受的不仅是疾病的折磨、大夫的冷淡,“误诊”也令人气愤,因为这无异于戏弄生命。一般情况下,误诊的原因主要在于医家。但诊断是一种复杂的医学行为,正如西方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所说:“每一个医学行为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因此,误诊也是由医家和病家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病家的言行举止有形无形地作用于医家的思维,进而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而这往往是一向视自己为消极被动者的病家所认识不足的。
“历史”难以告诉现在
一位40多岁的妇女近来身体虚弱,畏寒怕冷,恶心呕吐,总也搞不清什么原因。就诊时,在絮絮叨叨的主诉中,无意中说出20年前生产时曾经大出血。此时大夫眼睛一亮,顺着这条线索很快查明原因,是大出血造成的脑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经对症下药治疗痊愈。当病人向大夫表示感谢时,大夫却说:“应当感谢的是你,是你提供的有价值的病史帮助了我确诊。” 疾病的形成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有时这一过程是很长的。大夫必须借助于对过去和现在的了解来把握疾病的情况。正所谓“让历史告诉现在,让现在告诉未来”,而掌握病史情况的大多在病家。遗憾的是,一些病家出于种种心态或动机,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病情病史罩上迷离障眼的雾霭,给大夫诊断带来麻烦。有人作过统计,东北某大医院死于癌症的1115份病例中,因病人拖延就诊遭成诊断延误,以致失去治疗机会的就占8%。
羞于启齿 有的病家有难言之隐,出于对本人声誉的考虑,有意识地隐瞒某些重要病史。如未婚先孕者,不提供或否认停经史,大夫可以将正常妊娠误诊为“包块”。开放初期,北京某大医院来了一位英国妇女,高烧腹痛,白血球增多,初诊为阑尾炎,后诊为双侧输卵管炎。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