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派文学》
教 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中文名称 适用专业 总学时 先修课程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潮流。 三、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十世纪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情况,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和评论西方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同学们除认真研读教材外,还必须尽可能地阅读作品。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西方现代派文学 汉语言文学 对外汉语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英文名称 The Western modernist literature 开课单位 文学院 5 西方文论,比较文学 57(理论51;复习考试6) 学 分 文学概论,外国文学 后续课程 第一章 概述(6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现代派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背景。在此基础上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总体特征。要求学生理解非理性主义的社会思潮,重点包括叔本华、尼采、伯格森、弗洛伊德和萨特等人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派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的特点。
第一节 历史与思潮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经济危机 2、两次世界大战
1
3、影响
A、社会前景混乱不清 B、个人命运无法把握 C、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和解体
二、文化思潮背景
1、自然科学以及科学主义哲学
A、自然科学的发展(爱因斯坦、量子力学、原子理论) B、科学主义(实证主义) 2、非理性主义哲学
A、叔本华“唯意志主义” B、尼采“权力意志” C、伯格森“生命冲动” D、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E、萨特“存在主义” 3、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特点
A、本体论上的特点(非理性意识、世界的虚幻和荒诞) B、认识论上的特点(直觉、体验) C、方法论上的特点(非逻辑性)
三、文学传统背景
1、西方文学中的非理性传统 2、从浪漫主义到唯美主义 3、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 4、福楼拜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二节 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总体特征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1、艾伦·坡与波德莱尔 2、象征派的诞生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1、现代主义文学
A、象征主义:(前期象征主义,后期象征主义) B、表现主义 C、意识流小说 D、超现实主 E、未来主义
2
2、后现代主义文学
A、荒诞派戏剧 B、新小说派 C、黑色幽默 D、存在主义 E、垮掉的一代 F、魔幻现实主义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1、思想内容上的特征
A、揭露和展示荒诞的社会现实
B、描写异化和边缘化的人(社会、他人、科技和人对、自我) C、描写非理性的精神世界 D、危机意识和悲观颓废色彩 2、形式与表现手法上的特征
A、多元化(流派纷呈、口号众多)
B、表现代替再现(象征、意识流成为代表性手法) C、语言与情节的非逻辑性(“反文学”特征) D、追求试验色彩(形式性占据中心地位)
第二章 象征主义(6学时)
第一节 象征主义概述
一、象征主义
1、象征主义的先驱(爱伦坡《乌鸦》、哥特式侦探小说;波德莱尔《恶之花》) 2、象征主义概念和主张的提出(1886,莫雷阿斯,《费加罗报》) 3、前期象征主义(法国) A、魏尔伦《无词浪漫曲》 B、兰波《醉舟》 C、马拉美《牧神的午后》 马拉美的诗歌主张: 4、后期象征主义
A、瓦雷里《海滨墓园》 瓦雷里的“纯诗”概念:
B、叶芝《基督重临》、《一个人老了》 叶芝的诗歌主张:
C、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豹》 D、艾略特《荒原》(见第二节)
3
E、其他作家(维尔哈伦、波洛克、叶赛林、梅特林克) 5、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
A、回避现实世界、以虚幻的审美世界和想象世界为表现对象 B、追求非理性情感的表达与非理性世界本质的寻求 C、以具象暗示(象征)来代替直抒胸臆
D、注重视觉、听觉等知觉的综合运用来达到暗示效果
E、前期象征主义注重情意,充满感伤色彩;后期象征主义注重哲理,具有形而上力量。
《当你老了》(叶芝)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豹 ——在巴黎动物园(里尔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