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现实性: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可能性: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可能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着客观的根据和条件
不可能性: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 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 2.辩证关系
对立性:一个表示的是客观情况,一个描述的是事物的发展趋势
统一性: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不利的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3.方法论意义
①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出全面分析 ②争取好的可能性,防止坏的可能性 ③进行量的分析,把握可能性的大小
④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 四、内容和形式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 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2)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要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和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五、现象和本质
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2.辩证关系 对立性:
A、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于事物内部;
B、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C、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统一性:
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现象从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①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
②对现象及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③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偶然性是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 科学探索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也就取消了科学。
7.规律及其特点
1、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想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承认,认识的到,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9.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
含义:意识能动性指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映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 表现:
(1)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 (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4)意识活动对人本身的调控和改造作用。
第二章
1.实践和认知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1.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 实践主题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3.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