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文化决定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
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7) 和谐伦:人地关系和谐伦的内容很丰富,归纳起来就是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
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现代人地关系和谐伦与早先的人地关系论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5、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它们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其中,文化区是文化的空间现象,而文化扩散则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即为文化生态研究内容之一。文化整合,则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就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即是从各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人文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大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经验主义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空间模型方法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课题选择既要根据各大的研究基础、特长、已有条件和兴趣爱好等,但更蛀牙的是要考虑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符合科学性、创造性、需要与可行性等原则的要求。
(2)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课题确定后,紧接着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确定研究的目的、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内容的框架等。
(3)收集、整理资料:凡是与研究项目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以及经验事实、感性材料,甚至一些假说、设想和猜想等,都要尽力收集起来,尤其是那些与自己的选题想类似或接近的研究材料要特别注意吸收、借鉴、学习。
(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主要有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等方式,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直接观察和个案研究等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间接资料的认识,获得生动的直观印象,同时可以弥补间接资料时效性的不足,取得更为准确的新材料。
(5)分析研究 :这个阶段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通常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研究对象的大量感性材料,知识对事物的现象认识,而非本质隐藏在现象背后,不能为人们直接感知。为了解释研究对象的本质,并找出其内部规律,必须进行科学抽象和理性加工工作。科学抽象的过程就是运用正确的理论思维对观察、实验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
(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一般在调查、总结结束之后,将全部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资料、数据、图表、文字、音像等各种形式的载体文件加以系统整理,填写科技档案说明书,注明密级,由调查的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送档案室保存或输入信息数据库。 2.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要哪些途径和方法? 答:(1)地理社会调查(2)科技文献资料法(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3)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3、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1)经验主义方法论: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经验主义方法的特征,一方面观察是其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归纳的作用。由于归纳主义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个个有挂你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收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2)实证主义方法论:一方面,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渗透,如产生于经济学界的区位论引入了人文地理学,一些非地学者尝试用新方法应用到地理问题的解释上。另一方面,一些对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地理问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地理学的诸多弊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是人文地理学较传统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的发展。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3)人本主义方法论: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但总的说来,人体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都是潜在的和间接的,它们并没有向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只是从这两种哲学中引进对人的经验和人的主观性的重视这样的观点,并作为武器来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那种忽视人的地位的观点。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做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人文那社会科学领域继自然科学的综合趋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综合趋向。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有两点最主要的影响: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师徒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大纲人口与发展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与发展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种的划分人种人种与地理环境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民族的形成与特征民族世界民族的形成民族的迁移与集聚民族的变化与整合民俗与流行文化民俗与环境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流行文化
1.试述布莱克人口转变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转变与西欧、日本有何不同。
答:五个阶段: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③后者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并达到最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而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模式。 西欧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整个过程长达一个多世纪。
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过程只有几十年时间。
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2.种族和民族有何不同,民族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有何特征? 答:(1)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隔离的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它按人类自然的体型和遗传特征加以区分,属生物学范畴;而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早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 民族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
段。
(2) 民族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3、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
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这类因素以区位吸引力形式而存在,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价值观的变化而产生。作为这些变化的一个结果,如果一个人对他所在区位不满意,那么迁移的愿望就产生了。迁移愿望的发强
度,以及这种愿望能否满足,将因个人的需求、对他的限制和不满足的程度而异。因此,解释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流动。
人口自然变动的成因: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人口增长过程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外部政治环境、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人口机械变动的的成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 人口变动的影响:利:政治方面,为国家国土防御提供充足的战略人口,以便更好地管理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弊:给当地造成过大的人口压力并滋生很多问题;对迁出地意味着人才的流失。 4、 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不均衡,突出的特点是在土地载体上的分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和经济载体上呈现逆向分布。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局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空间不均衡性决定的。目前,东部人口密集,但是人口承载状况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有相当的人口承载潜力,但是上海的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的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现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是过大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的压力。 5、 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服饰:服饰受各民族聚居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如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西北地区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西南和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
饮食:首先表现在主食上,我国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因为南方气候炎热而湿润,适合种植稻米,北方干旱缺水宜于种麦。在副食上,主要是各类肉类和蔬菜,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以猪肉味主要肉食,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则以炖牛肉作为主要肉食。 民居:民居社会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景观,其中最明显与最吸引人的是民间的各类建筑的建造技术,它不仅反映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与建筑外形与内部特点上,均能反映出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关推荐: